網頁

2024年9月20日 星期五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入選提案公布 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無]-信仰》代表參加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920 16:17:57)  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提案公開徵選,共有4個團隊參與競逐,經初複審程序後,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的《[無]-信仰(Non-Belief)》獲選為本屆臺灣館代表之參展團隊,將於明(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在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今(19)日在臺北辦理「入選提案發布記者會」,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評審委員徐明松、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江松長等皆出席。

「第19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入選提案公布 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無]-信仰》代表參加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919 17:02:44)

第 19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入選提案公布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作品代表參加

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第 19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提案公開徵選,共有 4 個團隊參與競逐,經初複審程序後,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之《[無]-信仰》(Non-Belief)》獲選為本屆臺灣館代表之參展團隊,將於 2025 年 5 月 8日至 11 月 23 日在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

第 19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為「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以「Intelligens」這個字詞來探索未來形式的集體智慧,尤其是人工智慧的新領域。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的《[無]-信仰」(Non-Belief)》提案,則以此為基礎,探索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Intelligens」角色,重新審視臺灣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提案受到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non-sites」理論的啟發,強調地景的缺席、置換與二元性,並通過抽象架構來反思建築、實質環境與再現之間的關係。「無」同時也是東方哲學中「無/有」的二元辯證思考,嘗試辨識、建構屬於臺灣「信仰」與「無信仰」之間二元辯證的灰色地帶。

成大團隊將透過展場裝置,重新詮釋並創造新的身體感知與社交狀態,體現臺灣的「Intelligens」

《[無]-信仰》(Non-Belief)》由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紀錄片導演江松長帶領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團隊,將以展覽、裝置、工作坊和論壇的形式,探索並定義當代臺灣建築師的「Intelligens」表現和未來設計的展場領域。成大建築學系主任暨所長薛丞倫教授指出,團隊將透過展場裝置,重新詮釋並創造新的身體感知與社交狀態,體現臺灣的「Intelligens」,分別以效率、科技、控制 3 個面向的研究與設計提案來回應大會命題。預計在展場中央設置 6 組平行並置的裝置,象徵臺灣從北到南切過主要都市聚落的 6 個剖面切片,這些切片形成橫向貫穿展場的通道,其中一側展示「信仰」,另一側展示「無信仰」,構成一種在二元之間游移的敘事與建築提案。並預計透過工作坊和論壇,將臺灣館作為具深厚公共歷史、生活體驗、媒體、數位技術的平台,與觀眾互動,建構新的臺灣建築觀點。

成大助理副校長吳秉聲代表成功大學沈孟儒校長出席,致詞感謝文化部、國美館及評審委員,讓成大有機會能夠代表國家到威尼斯來表達當代建築的一個想法。吳秉聲助理副校長指出,2024 年是臺南400,是台灣跟世界開始對話的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明年 2025 年將迎來台南府城建城 3 百周年,大家以眾志成城、安身立命的概念一路走了 3 百年到現在,從學校從城市的觀點,非常高興在成大建築今年創系八十週年的這個時刻,獲得這次策展的機會,透過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成大建築系的思考與想像能夠獲得委員們的支持,並且把這個想法提出來給台灣社會知道,成大團隊對於當代整個台灣,甚至在國際的脈絡上,從建築的角度我們在想什麼事情。希望在幾個月之後,能夠讓全世界看到我們在台灣這個當下,在全世界的網絡地圖裡面,我們在思考什麼樣的關於空間的事情。希望這一次的策展能夠非常順利!非常成功!

(由左至右)評審徐明松教授、國美館陳貺怡館長、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吳秉聲、江松長導演

本屆評審團由張基義(召集人)、王嘉驥、吳光庭、侯君昊、徐明松、曾成德和漆志剛組成。評審團認為《[無]-信仰》的提案議題深入且廣泛,主題宏觀且能夠呼應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展示內容豐富,因此選定此提案代表臺灣館。

國立臺灣美術館於今(19)日下午2點,在台北市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舉辦入選提案發佈記者會。國立臺灣美術館陳貺怡館長致詞表示,國立台灣美術館從 2000 年開始承辦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台灣館活動,每兩年就會徵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台灣建築的策展提案。希望藉這個機會,能夠把台灣的建築作品推到國際上面,讓國際建築界能夠看到台灣的一些建築理念和優秀的建築師。也希望藉著此次展覽,能夠跟世界各國最前衛的建築師進行國際交流,因此建築雙聯展可說意義重大。

陳貺怡館長表示感謝文化部的支持,也感謝策展團隊,看到成大的提案在評審裡面的記錄,幾乎是毫無懸念的拔得頭籌。也非常感謝辛苦的諮詢委員跟評審委員。評審委員銘傳大學徐明松老師說,此次成大「無-信仰」的提案,毫無懸念獲得評審一致認同。「這個特別獎給成大的團隊,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契機,相信成大會愈來愈好。」

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全球最具影響力和歷史悠久的國際藝術盛會之一,涵蓋了多個文化領域,如視覺藝術、電影、建築、音樂、戲劇和舞蹈等。自 1895 年創辦以來,該展覽每兩年在意大利威尼斯舉行 1 次,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和藝術愛好者。1930 年代雙年展擴展到其他文化領域,誕生了音樂、電影和戲劇節。其中,1932 年威尼斯電影節是世界上首個國際電影節,1980 年舉辦了首屆國際建築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ial),將建築學與藝術的對話推向全球視野。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提案公開徵選5/20起跑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06 11:19:09) 為鼓勵優秀建築創作人才,提出呈現臺灣建築文化與人文觀點之提案,以及參與國際文化交流,由文化部指導、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2025年「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將於今(2024)年5月20日起至8月3日止對外公開徵選「臺灣館」參展提案。「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徵選案,主辦單位仍承續歷屆精神並秉持開放態度,鼓勵優秀建築人才追求突破與創新,提出能與當代世界對話、分享,且具啟發性、挑戰性觀點,並足以完整呈現於臺灣館內之參展提案,並從中徵選出最優秀之作品代表我國參加「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期訂於明(2025)年5月24日至11月23日,參展地點以綠園城堡為主,而「臺灣館」方面,因歷屆美術及建築雙年展展場均在「普里奇歐尼宮」(Pallazzo delle Prigioni),而該處已被大眾視為「臺灣館」所在,故將繼續沿用,作為2025年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覽場地。本案自2000年起辦理至今,已陸續公開徵選國內知名建築團隊/策展人領銜參與此一盛會,各團隊均在國際舞臺上展現臺灣建築藝術特色,讓臺灣建築師的創作理念,與世界建築趨勢交流激盪。

國美館表示,有鑑於全球展演均倡議減少碳足跡及永續營運,今年參與徵選提案的評比基準,將納入提案是否具備「永續節能規劃」的思考,本案審查會將展場佈卸、照明、運輸等具低碳、減碳效益規劃列為評比基準之一。此外,為引發參展作品國際共鳴、提增我國展出與國際接軌對話能力,且促進臺灣館獲國際媒體有效關注,提案單位的國際交流目標及資源也將列入評比基準之一。

凡具中華民國國籍之個人,或政府合法登記之團體、工作室或建築師事務所等皆可提案參加徵選,初審由主辦單位進行參展提案資料書面審核,時間暫訂於今(2024)年 8月上旬,提案資料齊備者即通過初審,進入複審。複審由主辦單位聘請相關專業人士5至7名,組成評審會進行之,複審時提案人須親至現場簡報說明,時間暫訂於8月下旬。關於本展徵選更多資訊請至國立臺灣美術館網站 https://www.ntmofa.gov.tw 下載,收件日期自2024年5月20日至8月3日止。如有疑問請來電洽詢業務承辦人,電話: (04) 2372-3552 分機305 陳小姐或分機308 何先生,傳真: (04) 2375-4730。(廣告)

第19屆威尼斯徵件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場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場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_展場照/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_展場照/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Primitiv Migration from to Taiwan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乃全世界矚目的國際展覽之一,在此群雄爭霸的競技場中,全球建築師們不斷地提出最新的建築方式與概念,企求最適合人類生活的建築條件。臺灣於2000年,由國立臺灣美術館策劃參加「第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邀請建築師李祖原、王重平、藝術家蕭勤共同以《生命城市》(Life City)為題,踏上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平台後,自此開啟了臺灣建築界與世界各國相互架接、聯繫的因緣。

為使臺灣更多建築師有參展的可能性,自2002年「第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開始對外公開徵選參展團隊,邀請國內外建築界專家學者擔任評審委員,挑選出代表參展的建築師或團隊。綜觀歷屆徵選和參展過程,每屆的參展者無不全力以赴,呈現最佳的展覽效果,投入極大心力,希冀在兼顧大會主題和展出內容,呈現臺灣參展作品之水準。二十年來,國立臺灣美術館從參與承辦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到今日臺灣建築界將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視為個人榮耀之一,其中的歷程漫長又艱辛。期盼臺灣在未來的威尼斯國際建築展中,透過文化與建築脈動快捷的串連、東西方文化價值體系的互惠交融之聯結,建構出更廣闊的國際視野與豐厚的建築美學。


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將參展   | La Vie 0915


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出爐!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獲選|MOT TIMES 明日誌 0914


2022-09-14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將代表參加「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之徵選,共有5個團隊參與競逐,經由縝密的初複審程序後,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提案之《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獲選為本屆臺灣館代表之參展團隊。國美館今(14)日舉辦入選提案發布記者會,由國美館廖仁義館長主持,評審委員吳光庭、徐明松等2位教授、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許和捷院長,以及策展團隊東海大學建築系策展人曾瑋、協同策展人郭聖傑、何炯德與蘇孟宗等人均出席。

廖仁義館長表示,今年東海大學建築系的入選提案《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的策展理念令人感動,不但讓人重新看見臺灣的農村地景及自然的樣貌,並且重新思考臺灣建築與土地的連結廖館長並期許透過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國際舞臺,讓我們的作品可以被看見,可以讓臺灣建築創作在國際上發光發亮。

評審委員吳光庭教授認為,本屆參與徵選團隊與歷屆較為不同,今年參與競逐的大多為學校,最後由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獲選。他表示作為評審委員很高興看到,本屆策展團隊將與國內其他學校共同合作,整合其他學校的能量共同完成本展,相信將能反映出臺灣日建築無限的潛能。此外,吳光庭提到,本屆預算比往年充裕,表示國家對建築文化在國際參與的重視。

評審委員徐明松表示,本次東海大學建築系的提案,讓我們可以思考到建築創作是多元、包容的,當我們用眼睛看向未來時,不要忘了曾經留下的足跡,這些足跡相信能更豐富及充實我們的建築創作能力及內涵。

18屆大會主題「未來實驗室 (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由策展人曾瑋、協同策展人郭聖傑、何炯德與蘇孟宗領導的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團隊,認為「未來」不全然只具有積極向前的特性,21世紀的未來可能需要我們踏上迂迴的道路,留意並重新拼湊你我生活周遭,因時代進步而遺忘的事物。策展團隊重新回到臺灣的山海之間,從「真實的日常」尋找面對未來的養分。

策展團隊以「剖面」的視角聚焦臺灣農業地景,發現其中存在的「改裝」性格。無論是嘉義外海的蚵棚、嘉南平原上的溫室或是梨山的茶園,都可以說是人類指認、理解並適應自然作用的節氣與時序後,進一步加以「改裝」的構築性回應。策展團隊提出「協調者」、「二元性」、「義肢」、「內在性」、「中介」、「濾器」六大關鍵字回應這些發生在臺灣山海之間人們如何與自然衝突、妥協進而共榮的事物,提煉出面對臺灣建築未來發展的可能方法。

同時,策展團隊認為「學校」具有「實驗室」的精神,並提出「展覽即行動」的主張。本次展覽內容將與建築教育現場緊密結合,規劃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師生共同完成展覽的重要作品;另一方面,策展團隊邀請國內知名建築學院如成功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等建築學系參與,擴大此次展覽實驗與行動的動能,所完成的作品將一同於本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展出。策展團隊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視為難得可貴的國際建築盛事,期待與更多願意為未來臺灣建築努力的夥伴,特別是新生代建築人一同參與,在緊密的合作與辛勤的設計勞動中,為臺灣建築找尋下一個世代的方向性與描繪未來藍圖。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評審團委員為吳光庭、張基義、徐明松、邱文傑、廖偉立、黃健敏與劉國滄。評審團委員認為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擁有深度調研臺灣風土文化的行動力,其對未來建築的想法揉雜了臺灣充滿韌性的適應特色,因此選出此項提案代表臺灣館。「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將於明(2023)年5月20日至11月26日於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舉行。


2022-05-16「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提案公開徵選5/19起跑

  


2021-06-24國美館「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國際線上記者會 帶領觀者一窺臺灣建築設計思維與實踐

由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自然洋行建築設計團隊及草字頭國際策展的《台灣郊遊─原始感覺共同合作場域計劃》展覽,已於5月22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開展。因應疫情,原訂於普宮舉行的國際記者會,昨(23)日下午以線上方式舉辦,由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梁永斐致詞開場,並邀請到自然洋行建築設計團隊主持人曾志偉及黃偉倫共同參與,透過展覽現場影片播放,以及策展人曾志偉建築師及黃偉倫先生的介紹,帶領觀者一窺策展團隊如何呈現臺灣建築設計思維與實踐。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表示,這次得以順利開展,特別感謝文化部、外交部、衛福部、策展團隊、諮詢及評審委員的大力支持,展覽最大挑戰在於自2020年5月大會宣布延期至今(2021)年以來,各種行政作業繁瑣,增加展品倉儲時間,運輸航班的不確定性,碼頭人工縮減影響運輸進度,出國人員面臨義大利當地防疫規範及個人健康風險,不得精簡國美館、建築團隊及運輸公司出國人數,總共僅有9人前往,並且於出國前安排施打公費疫苗,配合義大利與臺灣的入境隔離等防疫政策,布展及承辦同仁歷經前後隔離超過20天以上。

策展人黃偉倫表示,展覽呼應本屆大會主題「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策展團隊自然洋行與草字頭國際提出《台灣郊遊-原始感覺共同合作場域計畫》,透過梳理數個獨特案件、跨領域合作經驗,深入探討打造環境建築的前端企劃、與後續實驗建築的營運紀錄。在都會往郊區擴張、開發土地、打造實體建築前,透過基地調查、田野、藝術合作、在地材料實驗⋯⋯,逐漸探索出適切於當地風土、暸解與尊重文化、原有自然環境,與產業連結,共同產生合作產生未來的影響力。

在面對媒體的提問時,策展人曾志偉表示,本次展覽與永續環境、生態學及不過度開發建築的概念產生對話,從人的使用行為回推建築空間的需求量,並且研擬如何讓空間的規模透過設計而達成減量的效果,並且在建材的部分有所考量,例如將建築作為空氣濾心的考量,研發空氣濾心原理的相關建材,並且作為對未來大量發展時的示範依據。

展場位於前為古老監獄的普里奇歐尼宮,是威尼斯重要交通樞紐與觀光景點,展場設計上期望能提供給觀者一個寧靜而略帶有原始感受的場所,盡可能的保留普里奇歐尼宮空間本身原有質感。在面對疫情的同時,也讓觀眾有機會透過這些基於自然的作品,找尋寧靜而平和的心境。整體展場提供許多留白,並展出新作包括投影,與建築的原有原素互配。

展覽將持續展出至11月21日,更多活動詳情請參見國立臺灣美術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頁(https://architecture.ntmofa.gov.tw/2021/en-us)、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官網(https://www.labiennale.org/en/architecture/2021)及《台灣郊遊-原始感覺共同合作場域計畫》展覽影片(https://youtu.be/bSceEp_-Zs0)。


第16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Taiwa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of Architecture | Facebook




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