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05-24

【臺中市】市立大甲高工。Taichung Municipal Dajia Industrial Senior High School

 

中市大甲高工88週年校慶技職成果展 展現契合式專班人才培育成果

台中市立大甲高工今(24)日舉行「113學年度契合式人才培育產學合作專班謝師傳承典禮暨1+3+4專班拜師典禮」,結合創校88週年校慶,邀請潭雅神工業廠商協進會、甲安埔廠商協進會、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國立聯合大學、20家優質企業、7所合作國中師長與家長共襄盛舉。

活動中學生發表實習心得並向企業師父及師長奉茶謝師,體現技職教育重視倫理與技術傳承的精神,展現技職向下扎根、向上接軌的豐碩成果。


教育局高中職教育科長李真玲表示,市長盧秀燕重視技職教育發展,推動「一職在手、希望無窮」政策,持續強化適才適性教育,並結合在地產業打造青年技職人才的培育平台。台中市技職教育連續7年獲中央評鑑「優等」最高肯定,大甲高工在強化學生職能訓練與提升就業力上表現卓越,為台中產業注入重要生力軍。

教育局指出,台中市自107年起全國首創由教育局全額補助開設「契合式人才培育產學合作專班」,由市立技術型高中與在地產業、技專校院攜手合作,透過職場參觀與高三實作訓練,強化學生實務技能,並於畢業後銜接技專院校,兼顧學業與就業需求。截至113學年度,已在大甲高工等5所學校開設7個專班,成效卓著。

此外,大甲高工自113年起推動向下延伸的「1+3+4契合式人才培育匠師產學攜手合作專班」,讓國三學生提前接觸機械、電機與電子職群課程,銜接高中與技專教育體系,拓展學生技職學習的深度與廣度。

大甲高工校長楊仁聖表示,學校秉持「做中學、學中做」理念,與兩大廠商協進會、區域產業、技專院校及國中學校廣泛合作,培育符合在地產業需求的技術人才。

此次成果展與拜師典禮,不僅讓學生回顧學習歷程與成長,更深化技術傳承與責任感,未來學校將持續與市府攜手推動技職教育,培育更多優秀專才,發揮台中技職教育的亮點與價值。



2025-05-18

都發局處

 

六都局處


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https://udd.gov.taipei/

TWBUILDINGTHEME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為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之所屬機關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https://uro.gov.taipei/Default.aspx

TWARCHINDEX: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      https://cmo.gov.taipei/Default.aspx

TWARCHINDEX:臺北市建築管理工程處


TWBUILDINGTHEME:新北市政府城鄉發展


TWBUILDINGTHEME桃園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TWBUILDINGTHEME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TWBUILDINGTHEME臺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TWBUILDINGTHEME高雄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縣市局處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2025

LOCALCULTURETW2025 國際博物館日


518博物館日 - 博物之島

518國際博物館日 | Facebook


2024

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113年博館日活動整理     https://reurl.cc/Aj7VjZ





博物館日教育活動清單    https://reurl.cc/r9Q97E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14 13:17:28)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自1977年訂定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今年以「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為主題,強調博物館在提供學習體驗和促進知識理解面向的重要性,期待推動一個更永續、包容的世界。文化部今年也與教育部、國立故宮博物院、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等合作,串連全臺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共同響應,邀請大家一起參與博物館多元的展覽及活動。文化部長史哲也在記者會宣布,「即將增加一個博物館」,倡議多年的建築文化中心將於2026年以「展覽先行」正式開幕啟用。


2023

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永續性與健康福祉」(Museums, 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聚焦「全球的健康福祉」、「氣候行動」、「陸域生態」 三大重點。

2023-05-09國美館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 邀請大小朋友Keep Going 加入藝術永續行列






2023-05-032023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串聯活動:愛拼才會贏 | 勞工博物館




 

2022

2022年國際博物館日「The Power of NTM, for All 臺博館的力量」


2022-05-17#關於我可能讓你很意外的point 518博物館日唯一指定「臺博館的力量」系列活動

為響應2022年國際博物館日,國立臺灣博物館推出「臺博館的力量」系列活動,邀請民眾參與桌遊競賽、秘境導覽、智慧觀臺博擴增實境體驗等活動,以及「臺博民間三寶」票選、直播主持人徵選及塗鴉串聯等線上活動,透過五感體驗臺博館的永續發展、數位創新、公民參與能量。民眾於518日國際博物館日可免費參觀暢遊臺博本館、古生物館、南門館及鐵道部園區,另即日起至522日,申辦臺博館會員卡可獲得臺博國寶口罩。相關活動訊息請至臺博館官網>教育活動查詢(http://www.ntm.gov.tw)。

2022-05-03博物館的力量 「518國際博物館日」全臺博物館、地方文化館串連響應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自1977年起將5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今(2022)年文化部協同教育部、國立故宮博物院,與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及臺灣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合作,串連全臺博物館及地方文化館共同響應。今(13)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舉辦啟動記者會,由臺博館守護精靈虎寶、如雲及金銅童等,帶來躍動的音樂和輕快的舞蹈演出,為「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揭開序幕。文化部長李永得、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蕭宗煌、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副司長顏寶月、國立故宮博物院處長徐孝德及各博物館館長、代表等出席。

文化部「博物館線上展覽」:https://virtual-museums.tw

518國際博物館日」網頁:https://museums.moc.gov.tw/MuseumDay

518國際博物館日」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518museumday/

「藝FUNNEXT To GO」網站:https://artsfunnext.tw/home/


2022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


2022-05-06國美館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Action! 行動的力量」 從藝術出發的實踐行動展現博物館的力量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將於5/14()起至5/22()止推出「Action!行動的力量」518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國際博物館協會 (ICOM) 2022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的力量」(The Power of Museums),包括「永續發展的力量」、「數位創新的力量」、「公民參與的力量」,聚焦討論和辯證博物館作為社會變革推動引擎的角色和實務經驗,為呼應本屆主題,國美館特別規劃文化科技創新線上講座、城市走讀、再生帆布DIY等活動,邀請民眾一同反思自身與環境、社會的關係,傳播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意義與重要性,並引領參與者將之轉化成實踐行動。

5G時代下,文化與科技應用成為當今博物館顯學,「Action!行動的力量」系列活動首先將在5/14()上午1030邀請博物館科技、數位典藏轉譯應用的專家施登騰助理教授親自上線,透過國美館FB粉絲專頁直播「文化科技創新線上講座」,分享美術館在「Edutainment 寓教於樂」視野下的數位趨勢及國際案例。國美館本次更搶先開放「臺灣兒童藝術基地」的第一手資料,作為由文化部主辦、資策會執行的「20221屆文化科技黑客松」的應用內容之一,黑客松現正募集展演應用及營運服務等兩大類別的提案,徵件至5/31()止,歡迎有創意的民眾踴躍提出藝術科技跨域應用的新點子,徵件詳情請見:https://www.cultech.com.tw/

國美館今年更首次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攜手,合作推出「藝遊蔚徑,博覽群芳 -國美館x科博館城市走讀活動」,將從科博館出發,實際走讀連接兩館的綠園道,以生態解說加上藝術思考,讓觀眾從科學和藝術的視角,重新認識我們所生活的城市,並搭配科博館「無界鏡相科學攝影特展」與國美館「島嶼溯遊:台灣計劃三十年回顧展」作品,體會永續發展的理念並付諸實踐。

為推廣永續發展理念,國美館也將推出「煥然藝新-再生帆布鑰匙圈卡包DIY」,運用回收展覽帆布製作鑰匙圈卡包。「煥然藝新」DIY活動共100個名額,凡參與兩場次以上「Action!行動的力量」系列活動,並透過Line@數位集點卡集點,即可於5/21()5/22()10:00-17:00在設計師的引導下現場製作鑰匙圈卡包乙份,歡迎加入實踐永續日常行動的行列。

精采活動之外,國美館精品店也在5/14至5/22間推出「國美館典藏文創商品8折」優惠活動,是將藝術品納入生活美學的好時機。參與「Action!行動的力量」並使用Line@數位集點卡成功集滿3點便可兑換國美文創小禮乙份,期待透過系列活動讓參與者體會藝術作品背後所隱藏的對社會、環境的關懷精神,進而觸發行動的實踐力量。系列活動免費參加,活動詳情及報名請參考國美館官網:https://reurl.cc/2ZrLG4


2021

2021518國際博物館日

本年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的未來:復甦與新象」(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

2020年疫情危機橫掃全球,對生活造成重大影響,也改變人與人互動的方式、家庭與城市的關係,工作及其組織運行的模式,更加深了各面向原先既存的問題。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調查顯示,這波疫情對博物館及其專業人員亦帶來衝擊,甚至可能導致館所永久性關閉,然而,危機也可能帶來創新,成為數位化轉型以及新型文化體驗與傳播模式的催化劑。此時亦為博物館重新思考與其所服務社群之間關係的關鍵時刻,並且堅定地再度確立一件事:對於建立公平永續的未來,博物館的價值不可或缺。在後疫情時代,文化具有驅動恢復力及創新的創意潛能。

2021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的未來:復甦與新象」(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廣邀各博物館、博物館專業人士及社群一同探索當前社會、經濟及環境挑戰下的未來展望,並創造、想像、分享文化機構創造價值的務實作法與創新商業模式。



「藝 FUN NEXT


2021-05-12518博物館日臺文館空間更新 藏書票印章檯迎賓 南北活動齊登場

2021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的未來:復甦與新象」(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展現疫情下全球博物館界的自我勉勵,一同以嶄新實務作法與創新商業模式創造價值。慶祝518博物館日,臺灣文學館繼「文學樂園」、「圖書室」再次創造嶄新空間,將長梯下變身DIY創意空間,提供地域限定獨家印章,讓民眾發揮創意,加強與博物館間的連結。515日至523日製作專屬藏書票並寫下臺文館展覽中感受最深的一句話,拍照上傳IGFB即可兌換限量好禮。

臺灣文學館(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一號)活動如下:

臺文館大門入口的長梯下即日起放置「通用藏書票印章」、「票券印章」讓大家使用,通用藏書票可以在空白處寫上書本持有者姓名,貼在扉頁,為蒐藏的書籍增添風雅情懷;可自行攜帶紙卡或筆記本蓋印、製作專屬自己的藏書票。配合館內空間大躍進,活化原先放置印章檯的古蹟空間,臺文館特別邀請曾多次榮獲金點設計獎、臺灣金印獎、以及德國「世界最美麗的書」設計獎等國內外設計大獎的「一元設計」方信元設計師規劃重製。他表示:印章檯座以360度的設計,結合成人、兒童兩種桌面高度,融入燈光氛圍,正視時,交疊的桌板如書本錯置疊放桌面、側視時,圓形桌台如書背陳列,把古蹟嚴肅的畸零空間帶入流動感與新意。另外,臺文館藝文商店5151618日推出9折優惠。

515日至613日「就是喜歡ㄋ一ˇ」結合性別文學特展的親子系列活動,在周日下午陸續推出閱讀理解工作坊、美感工作坊及家長座談,開放親子及一般大眾參加。詳情請見臺文館官網。

「走進創作現場——臺灣劇作家主題書展」518日至1231日於B1圖書室作家文庫區展出,從三位臺灣劇作家日治時期導演林摶秋、推動實驗劇展的姚一葦、劇作反映土地關懷的汪其楣的相關書籍與文物,爬梳戲劇與文學的交互影響,展覽期間還可玩解謎遊戲、劇本接龍,完成遊戲即贈送劇本臺詞書籤。

臺文館位於臺北的據點—臺灣文學基地(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活動如下:

「在日式宿舍遇到喵」515日至523日臺文基與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合作,結合兩處的代言人虎精「阿飛」及「木博喵」大放貓科動物魅力,一同介紹園區及館舍。並且,兩處將會放置代言人立牌,民眾可於園區內尋找他們的蹤跡,和兩隻貓立牌合照,上傳Facebook打卡並Tag「在日式宿舍遇到喵」,即可至臺文基遊客中心兌換園區明信片組。

全球在疫情籠罩下,博物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臺文館長蘇碩斌期待與民眾一起走向新型文化體驗,在與博物館的互動中,重新發掘文學的感動,實踐2021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走向復甦與新象的未來。


2025-05-12

2025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盛大開幕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509 10:31:21)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畫的「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將自5月10日至11月23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

昨(8)日晚間開幕式,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駐義大利代表處大使蔡允中、駐米蘭臺北辦事處總領事林讚南、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評選委員吳光庭及漆志剛、國立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江松長、蘇孟宗及參展團隊等出席盛會。

參與開幕式貴賓包括威尼斯市政府文化推廣‧女性平權國際事務處副主席Deborah Onisto、威尼斯市政府參事Paolino D’Anna、威尼斯市政府市政發展科負責人Marco Bordin、藝術家協會主席Stefano Bellato、紐約帕森設計學院都市設計教授Brian McGRATH、法國波爾多建築中心總監Fabrizio Gallanti與策展人蔡雯雯、哈佛設計研究院助理教授傅雲,以及新加坡、泰國、香港、科威特、克羅埃西亞等國家館策展人與參展者等。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致詞時表示,臺灣是一座充滿建築能量的島嶼,多年來以平行展的形式在普里奇歐尼宮持續穩定發聲。文化部正積極推動於2026年成立「臺灣建築文化中心」,將成為首座專責建築文化的國家級機構,期許未來作為臺灣建築研究、策展與教育推廣的樞紐,既向內整合知識體系,也向外與國際社群深度連結。

去年臺灣也與法國波爾多建築文化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不僅展現臺灣文化的國際行動力,更為未來長期合作奠定基礎。期待透過策展交流、專業人才對話,以及共同推動的教育計畫,建構屬於臺灣也屬於世界的建築文化平台。

駐義大利代表處大使蔡允中表示,代表處最重要的任務是推進與義大利間的穩定關係,其次是文化上的緊密合作,每年在義大利即已舉辦非常多元的文化活動,今年更是歐洲的臺灣文化元年,駐義代表處也將策劃更多的活動,包括影展、漫畫展,以及許多博物館間的交流合作,其中雙年展就是最重要的活動之一。

臺灣長期受到國際孤立,文化合作是最能自由與國際夥伴互動的方式,代表處自2021年成立文化組至今,已經舉辦至少280場文化活動,今後也會持續努力,也非常感謝義大利政府一直以來對臺灣的強力支持。

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說,「漂蕩」不僅是地理與結構的動態想像,更是一種面對變動時仍能創造秩序與連結的智慧實踐。國美館作為文化部轄下推動當代藝術與建築策展的重要平台,始終致力於將臺灣的文化內容推向國際,拓展與世界的深層對話,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作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展之一,是臺灣在國際上持續發聲的重要舞台,期盼透過臺灣館的呈現,讓世界看見臺灣的文化智慧與建築設計思維,並激盪出更多的回應與共鳴。

國立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表示,成大從同為歷史城市的臺南出發,創校90多年來持續關注科技與人文、城市與環境的議題,並致力將學術量能轉化為社會實踐。當今的臺灣不僅是民主自由的守護者,更是科技創新與文化永續的推動者,不再只是地圖上的一個名稱,而是一個以行動證明自身價值的可靠夥伴。

今年成大團隊代表臺灣展出,不僅是對世界變局所提出的一種空間省思與實踐,也彰顯當代臺灣建築與世界建築積極對話的誠心。

策展人薛丞倫首先感謝所有參與者,說明本次的17組提案都在探索在不確定世界中、在介於之間(in-between)狀態,臺灣可以提供的韌性智慧,【無】的信仰,探索臺灣在國際展覽可以呈現、分享的建築。

薛丞倫認為臺灣的建築觀點,源自這座特殊島嶼的危殆與脆弱性所建構的一種建築的智慧,在這個小島國內,為我們的【無】信仰建構了集體的家,在介於之間的展場,以介於之間的建築教育與臺灣的建築視野,在國際上建構新的想像。

「【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以大會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為基礎,重新審視臺灣在既有的歷史脈絡基礎上「漂蕩的智慧」,面對不可預測的外部自然災害或地緣政治,在全球化與漂蕩危殆的未來之下,建築在灰色地帶的韌性。

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一座「科技島」裝置為核心,結合E Ink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科技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展場周邊展示以模型形式呈現的提案作品,並附有研究書冊或影音QRcode,提供參訪者深入探究。

另一側亮點裝置「光明燈牆」,由數個光明燈組合而成,背面佈滿發光裝置的控制晶片和線路,如同一座傳統信仰邁向科技未來的媒介和演化象徵。

臺灣館於8日預展首日即吸引法國、日本、立陶宛、新加坡、泰國、香港、奧地利、科威特、克羅埃西亞等場館策展人、參展者,以及多國媒體記者前來參觀,同時順利舉辦3場國際論壇,包括協同策展人吳秉聲主持、探討高等教育與產業創新的「學士服與城鎮」;導演江松長討論影像與臺灣地緣政治關係的「介於之間的智慧」;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教授王俊雄主持的「臺灣建築博物館與建築策展」,現場交流氣氛熱絡。

9日則有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曾成德集結國內外知名建築師的「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論壇與策展人展場導賞,更多相關展覽及活動訊息請關注活動官網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官方社群。(廣告)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時間:5月10日至11月23日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
FB: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VAB
IG:https://instagram.com/taiwan.vab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與開幕貴賓及策展團隊大合影(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一座「科技島」裝置為核心,結合E Ink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科技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以大會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為基礎,重新審視臺灣在既有的歷史脈絡基礎上「漂蕩的智慧」,面對不可預測的外部自然災害或地緣政治,在全球化與漂蕩危殆的未來之下,建築在灰色地帶的韌性。(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光明燈牆」,由數個光明燈組合而成,背面佈滿發光裝置的控制晶片和線路,如同一座傳統信仰邁向科技未來的媒介和演化象徵。(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光明燈牆局部


【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即將啟程參展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417 17:18:52)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畫「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即將啟程前往威尼斯,自5月10日至11月23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

今(17)日行前記者會,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評審委員王嘉驥、侯君昊、徐明松、漆志剛;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江松長等出席。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是臺灣重要的國際交流平台,臺灣館雖位於平行展區,但擁有大會認證的專屬館舍,是臺灣持續參與國際建築對話的重要據點。

臺灣每2年選出1組策展團隊代表參展,呈現當代建築思維與文化反思,今年展覽主題為「【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呼應當前全球動盪與臺灣面對自然、政治多重壓力下的處境與思考,「無」並非「沒有」,而是「無所不在」,展現臺灣對信仰、文化、自然與社會議題的多元理解與反省。

李靜慧強調,臺灣特殊的自然環境與地緣位置,使建築成為與自然共處、對話與學習的過程,這樣的智慧也體現在策展理念與作品中,感謝成功大學策展團隊跨界整合建築、電影等領域,深化展覽內容;以及外交部與義大利代表處的支持,讓臺灣館成為「歐洲臺灣文化年」的重要項目。期盼臺灣透過這次參展,將當代文化思考帶到國際舞台,持續與世界進行深度對話。

國美館長陳貺怡表示,感謝文化部及外交部長期以來對威尼斯雙年展的支持,讓臺灣得以在這項國際建築盛會中持續發聲,經過長時間的籌備,終於即將啟程參與,雖然臺灣館位於平行展區普宮,但地理位置極佳,也成為臺灣建築設計與國際對話的重要舞台。

本次展覽邀集17組優秀建築團隊參與,在地震頻繁的臺灣,建築師面對的是極大的挑戰,也因此蘊含更深的創造力與韌性。此次亦規劃多場論壇,期望透過這些論壇,讓大家能夠深入地瞭解臺灣建築的特色,能夠在這個漂蕩的世界裡面,把臺灣的智慧帶到世界上來。

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表示,臺灣面對地緣政治與自然天災等困難所展現的韌性,吸引世界越來越多的矚目,感謝文化部、國美館與成大策展團隊,把臺灣建築界的創意思考帶到國際上。

策展團隊國立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暨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說,成大成立至今一直保有帶動國家發展的使命,今年建築系代表國家參展,從建築文化層面上給世界一個詮釋臺灣的看法,是此時此刻最大的意義。

策展人薛丞倫表示,在臺灣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信仰,人們也可以很快地改變所信仰,或是什麼都不相信,這種感知源自於我們居住在地震頻繁且颱風多發的島嶼,以及其位於中國、日本,與西方帝國海上貿易路線之間的戰略位置,和政權快速更迭的現實。

展覽以具有積極意義的「漂蕩(precarity)」作為全球化的反思與批判,希望討論在世界關注科技與環境永續的議題下,臺灣作為一個在政治和生態漂蕩中尋求韌性的科技島嶼,在其上建立一種專屬臺灣的建築觀點,突顯臺灣在韌性的實踐與智慧上的潛力。

國美館指出,「【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以大會主題「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為基礎,重新審視臺灣在既有的歷史脈絡基礎上「漂蕩的智慧」,面對不可預測的外部自然災害或地緣政治,在全球化與漂蕩危殆的未來之下,建築在灰色地帶的韌性。

本次匯聚多位成大的師生與業界建築師組成多個合作團隊,各自從真實的建築實踐中,開啟更為深化的合作研究,以多尺度的建築研究與原型,呈現對未來建築的回應。

由17組團隊提出新的建築範例與典範轉移的原型,其中13組製作了「可操作」的建築模型作為概念的表現,以引發更多層次的想像與互動。一方面聚焦於高科技、高速發展、與控制的空間治理所帶來的在信仰與不信仰之間來回的灰色地帶;另一方面也以「戰術性的相互依存系統」(Tactical Interdependence)、「基礎設施的流變」(Infrastructural Flux)、「體現的韌性」(Embodied Resilience)、與「調適性的集合體」(Adaptive Assemblage)4個分類,作為交錯視角,建構閱讀展覽時重要的參考架構。

其中,參展作品〈邊界彈性〉是關於臺南鐵路地下化的建設,對未來容積的信仰,成為一根根透明的壓克力棒,拜拜插香一般大家都可以決定容積的移轉,讓蘊含於基地豐富的時間層疊與周邊環境,成為可參與的彈性邊界,將學術、文化與社區等不同利害關係群體緊密聯繫,反映當代許多都市基礎設施變遷的適應與調整;作品〈氣候正義〉揭露在追求高科技高速度發展中集體需要面對的環境議題,臺南市的都市熱島其實是在南科地區、大安森林公園周邊的富裕族群卻能以較少資源緩解高溫影響等,高科技電子紙標籤建構了一座供桌般的科技島裝置,都市熱島焚燒似的影像輪播在電子紙與晶片的控制,啟發觀眾反思來回於科技島與生態島的兩種信仰之間;〈大員與威尼斯:體現的島嶼共和國智慧〉則以辦桌將臺南蕃薯崎街廓模型,透過旋轉讓內部翻轉到外部、外部騎樓翻轉到內部,除了反向對照威尼斯島嶼街廓與騎樓的都市歷史,也提示一種對於蘊含於身體韌性的關注。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大會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也參與臺灣館其中1件提案作品〈書山-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暨典藏中心〉,他想像一座在未來圖書館的坡道,成為身體、社交、與知識一系列的偶遇空間,翻轉過去制式、層級、索引控制下的知識,成為具有「人」的智慧(intelligens,拉丁字字尾gens有種族、族群、人群的含義)。

本次展場設計採用「島嶼」概念貫穿全場,以一座「科技島」裝置為核心,上方結合E Ink電子紙輪播臺灣地景照片,呈現科技發展對臺灣地景的影響。展場周邊展示以模型形式呈現的提案作品,每一個提案均附有研究書冊或影音QRcode,幫助參觀者深入探究。

另一件亮點裝置「光明燈牆」,正面由數個內附神像的光明燈組合而成,背面則是佈滿發光裝置的控制晶片和線路,如同一座傳統信仰邁向科技未來的媒介和演化象徵。此外,現場將定時播放入圍2024年奧斯卡紀錄短片的影片〈金門〉(Island in Between),導演江松長以金門的日常樣貌,隱喻臺灣的認同處境和不確定性。

預展期間臺灣館也將舉行一系列的國際論壇,主題包含與威尼斯建築大學交流兩地的「建築教育」、談高等教育與產業創新的「生活未來式-學士服與城鎮」、以臺灣和法國為例的「臺灣建築博物館與建築策展」、集結國內外知名建築師的「內與外:漂蕩與全球流變中的實踐」、導賞展覽的「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以及江松長討論「介於之間的智慧」,共計6場。

成大建築系也將在今年7月帶領師生於威尼斯進行「國際韌性建築暑期工作坊」,對建築教育、創新及臺灣在全球建築領域中不斷變化的角色進行深度交流與學習。

「【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由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江松長帶領國立成功大學團隊,成員還包括顧問專家東海大學建築系系主任曾瑋 ,以及來自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的國際顧問Brian McGrath教授。

本次展覽的裝置作品也與產業界攜手合作,包含E Ink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產學合作形式所展開的一系列電子紙應用研發與創作,以及鴻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電子紙技術上的支援協作與部分贊助,彰顯臺灣在科技與設計領域的前瞻實力。

更多相關展覽及活動訊息請關注國美館官網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官方社群。(廣告)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時間:5月10日至11月23日
地點: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
FB: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VAB
IG:https://instagram.com/taiwan.vab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前排右5)、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右6)、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右2)、策展人薛丞倫(右3)與策展團隊「國立成功大學」、參展團隊代表等合影。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即將出發前進威尼斯,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左4)、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左3)、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右4)、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右2)、策展人薛丞倫(右3)等合影。


策展人薛丞倫介紹「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將於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展出,圖為參展作品「都市奇觀」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將於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展出,圖為參展作品「無用之地 荒地的游擊生態」。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參展內容公開亮相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121 18:16:04)由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畫的「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將於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

今(21)日在成大舉辦一比一組裝記者會,展覽內容首度公開亮相。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評審委員王嘉驥、吳光庭、侯君昊、徐明松、張基義及漆志剛、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蘇孟宗等人均出席與會。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成大建築學系「[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代表參展 作品開箱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50121 18:16:40)  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畫的「第 19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 2025 年 5 月 10 日至 11 月 23 日將於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

1 月 21 日率先在成大舉辦 1:1 組裝記者會,首度公開展覽內容。展場設計以「島嶼」概念貫穿全場,周圍展示 12 組建築研究模型,聚焦臺灣真實情境與議題,反映當代社會的挑戰與思考,讓觀眾在群島結構中重新審視臺灣地景轉變的脈絡。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入選提案公布 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無]-信仰》代表參加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920 16:17:57)  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提案公開徵選,共有4個團隊參與競逐,經初複審程序後,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的《[無]-信仰(Non-Belief)》獲選為本屆臺灣館代表之參展團隊,將於明(2025)年5月10日至11月23日在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

今(19)日在臺北辦理「入選提案發布記者會」,國立臺灣美術館長陳貺怡、評審委員徐明松、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江松長等皆出席。

「第19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入選提案公布 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無]-信仰》代表參加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919 17:02:44)


第 19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入選提案公布由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作品代表參加

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的「第 19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提案公開徵選,共有 4 個團隊參與競逐,經初複審程序後,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之《[無]-信仰》(Non-Belief)》獲選為本屆臺灣館代表之參展團隊,將於 2025 年 5 月 8日至 11 月 23 日在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展出。

第 19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為「智慧、自然、人工、集體(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策展人卡洛.拉蒂(Carlo Ratti)以「Intelligens」這個字詞來探索未來形式的集體智慧,尤其是人工智慧的新領域。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的《[無]-信仰」(Non-Belief)》提案,則以此為基礎,探索在當代建築與環境中的「Intelligens」角色,重新審視臺灣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背景下的空間策略,提案受到羅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non-sites」理論的啟發,強調地景的缺席、置換與二元性,並通過抽象架構來反思建築、實質環境與再現之間的關係。「無」同時也是東方哲學中「無/有」的二元辯證思考,嘗試辨識、建構屬於臺灣「信仰」與「無信仰」之間二元辯證的灰色地帶。


成大團隊將透過展場裝置,重新詮釋並創造新的身體感知與社交狀態,體現臺灣的「Intelligens」

《[無]-信仰》(Non-Belief)》由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蘇孟宗、紀錄片導演江松長帶領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團隊,將以展覽、裝置、工作坊和論壇的形式,探索並定義當代臺灣建築師的「Intelligens」表現和未來設計的展場領域。成大建築學系主任暨所長薛丞倫教授指出,團隊將透過展場裝置,重新詮釋並創造新的身體感知與社交狀態,體現臺灣的「Intelligens」,分別以效率、科技、控制 3 個面向的研究與設計提案來回應大會命題。

預計在展場中央設置 6 組平行並置的裝置,象徵臺灣從北到南切過主要都市聚落的 6 個剖面切片,這些切片形成橫向貫穿展場的通道,其中一側展示「信仰」,另一側展示「無信仰」,構成一種在二元之間游移的敘事與建築提案。並預計透過工作坊和論壇,將臺灣館作為具深厚公共歷史、生活體驗、媒體、數位技術的平台,與觀眾互動,建構新的臺灣建築觀點。

成大助理副校長吳秉聲代表成功大學沈孟儒校長出席,致詞感謝文化部、國美館及評審委員,讓成大有機會能夠代表國家到威尼斯來表達當代建築的一個想法。

吳秉聲助理副校長指出,2024 年是臺南400,是台灣跟世界開始對話的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明年 2025 年將迎來台南府城建城 3 百周年,大家以眾志成城、安身立命的概念一路走了 3 百年到現在,從學校從城市的觀點,非常高興在成大建築今年創系八十週年的這個時刻,獲得這次策展的機會,透過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成大建築系的思考與想像能夠獲得委員們的支持,並且把這個想法提出來給台灣社會知道,成大團隊對於當代整個台灣,甚至在國際的脈絡上,從建築的角度我們在想什麼事情。

希望在幾個月之後,能夠讓全世界看到我們在台灣這個當下,在全世界的網絡地圖裡面,我們在思考什麼樣的關於空間的事情。希望這一次的策展能夠非常順利!非常成功!


(由左至右)評審徐明松教授、國美館陳貺怡館長、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吳秉聲、江松長導演

本屆評審團由張基義(召集人)、王嘉驥、吳光庭、侯君昊、徐明松、曾成德和漆志剛組成。評審團認為《[無]-信仰》的提案議題深入且廣泛,主題宏觀且能夠呼應本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大會主題,展示內容豐富,因此選定此提案代表臺灣館。

國立臺灣美術館於今(19)日下午2點,在台北市國家攝影文化中心台北館,舉辦入選提案發佈記者會。國立臺灣美術館陳貺怡館長致詞表示,國立台灣美術館從 2000 年開始承辦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台灣館活動,每兩年就會徵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台灣建築的策展提案。

希望藉這個機會,能夠把台灣的建築作品推到國際上面,讓國際建築界能夠看到台灣的一些建築理念和優秀的建築師。也希望藉著此次展覽,能夠跟世界各國最前衛的建築師進行國際交流,因此建築雙聯展可說意義重大。

陳貺怡館長表示感謝文化部的支持,也感謝策展團隊,看到成大的提案在評審裡面的記錄,幾乎是毫無懸念的拔得頭籌。也非常感謝辛苦的諮詢委員跟評審委員。評審委員銘傳大學徐明松老師說,此次成大「無-信仰」的提案,毫無懸念獲得評審一致認同。「這個特別獎給成大的團隊,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契機,相信成大會愈來愈好。」

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是全球最具影響力和歷史悠久的國際藝術盛會之一,涵蓋了多個文化領域,如視覺藝術、電影、建築、音樂、戲劇和舞蹈等。自 1895 年創辦以來,該展覽每兩年在意大利威尼斯舉行 1 次,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策展人、評論家和藝術愛好者。

1930 年代雙年展擴展到其他文化領域,誕生了音樂、電影和戲劇節。其中,1932 年威尼斯電影節是世界上首個國際電影節,1980 年舉辦了首屆國際建築展(Venice Architecture Biennial),將建築學與藝術的對話推向全球視野。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提案公開徵選5/20起跑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506 11:19:09) 為鼓勵優秀建築創作人才,提出呈現臺灣建築文化與人文觀點之提案,以及參與國際文化交流,由文化部指導、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2025年「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將於今(2024)年5月20日起至8月3日止對外公開徵選「臺灣館」參展提案。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徵選案,主辦單位仍承續歷屆精神並秉持開放態度,鼓勵優秀建築人才追求突破與創新,提出能與當代世界對話、分享,且具啟發性、挑戰性觀點,並足以完整呈現於臺灣館內之參展提案,並從中徵選出最優秀之作品代表我國參加「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展期訂於明(2025)年5月24日至11月23日,參展地點以綠園城堡為主,而「臺灣館」方面,因歷屆美術及建築雙年展展場均在「普里奇歐尼宮」(Pallazzo delle Prigioni),而該處已被大眾視為「臺灣館」所在,故將繼續沿用,作為2025年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覽場地。

本案自2000年起辦理至今,已陸續公開徵選國內知名建築團隊/策展人領銜參與此一盛會,各團隊均在國際舞臺上展現臺灣建築藝術特色,讓臺灣建築師的創作理念,與世界建築趨勢交流激盪。

國美館表示,有鑑於全球展演均倡議減少碳足跡及永續營運,今年參與徵選提案的評比基準,將納入提案是否具備「永續節能規劃」的思考,本案審查會將展場佈卸、照明、運輸等具低碳、減碳效益規劃列為評比基準之一。

此外,為引發參展作品國際共鳴、提增我國展出與國際接軌對話能力,且促進臺灣館獲國際媒體有效關注,提案單位的國際交流目標及資源也將列入評比基準之一。

凡具中華民國國籍之個人,或政府合法登記之團體、工作室或建築師事務所等皆可提案參加徵選,初審由主辦單位進行參展提案資料書面審核,時間暫訂於今(2024)年 8月上旬,提案資料齊備者即通過初審,進入複審。複審由主辦單位聘請相關專業人士5至7名,組成評審會進行之,複審時提案人須親至現場簡報說明,時間暫訂於8月下旬。

關於本展徵選更多資訊請至國立臺灣美術館網站 https://www.ntmofa.gov.tw 下載,收件日期自2024年5月20日至8月3日止。如有疑問請來電洽詢業務承辦人,電話: (04) 2372-3552 分機305 陳小姐或分機308 何先生,傳真: (04) 2375-4730。(廣告)


第19屆威尼斯徵件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場


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展場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_展場照/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_展場照/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Primitiv Migration from to Taiwan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乃全世界矚目的國際展覽之一,在此群雄爭霸的競技場中,全球建築師們不斷地提出最新的建築方式與概念,企求最適合人類生活的建築條件。臺灣於2000年,由國立臺灣美術館策劃參加「第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邀請建築師李祖原、王重平、藝術家蕭勤共同以《生命城市》(Life City)為題,踏上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平台後,自此開啟了臺灣建築界與世界各國相互架接、聯繫的因緣。

為使臺灣更多建築師有參展的可能性,自2002年「第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開始對外公開徵選參展團隊,邀請國內外建築界專家學者擔任評審委員,挑選出代表參展的建築師或團隊。綜觀歷屆徵選和參展過程,每屆的參展者無不全力以赴,呈現最佳的展覽效果,投入極大心力,希冀在兼顧大會主題和展出內容,呈現臺灣參展作品之水準。二十年來,國立臺灣美術館從參與承辦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到今日臺灣建築界將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視為個人榮耀之一,其中的歷程漫長又艱辛。期盼臺灣在未來的威尼斯國際建築展中,透過文化與建築脈動快捷的串連、東西方文化價值體系的互惠交融之聯結,建構出更廣闊的國際視野與豐厚的建築美學。


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將參展   | La Vie  0915


2023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出爐!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獲選|MOT TIMES 明日誌  0914


2022-09-14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將代表參加「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之徵選,共有5個團隊參與競逐,經由縝密的初複審程序後,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提案之《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獲選為本屆臺灣館代表之參展團隊。國美館今(14)日舉辦入選提案發布記者會,由國美館廖仁義館長主持,評審委員吳光庭、徐明松等2位教授、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許和捷院長,以及策展團隊東海大學建築系策展人曾瑋、協同策展人郭聖傑、何炯德與蘇孟宗等人均出席。

廖仁義館長表示,今年東海大學建築系的入選提案《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的策展理念令人感動,不但讓人重新看見臺灣的農村地景及自然的樣貌,並且重新思考臺灣建築與土地的連結廖館長並期許透過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國際舞臺,讓我們的作品可以被看見,可以讓臺灣建築創作在國際上發光發亮。

評審委員吳光庭教授認為,本屆參與徵選團隊與歷屆較為不同,今年參與競逐的大多為學校,最後由東海大學建築系團隊獲選。他表示作為評審委員很高興看到,本屆策展團隊將與國內其他學校共同合作,整合其他學校的能量共同完成本展,相信將能反映出臺灣日建築無限的潛能。此外,吳光庭提到,本屆預算比往年充裕,表示國家對建築文化在國際參與的重視。

評審委員徐明松表示,本次東海大學建築系的提案,讓我們可以思考到建築創作是多元、包容的,當我們用眼睛看向未來時,不要忘了曾經留下的足跡,這些足跡相信能更豐富及充實我們的建築創作能力及內涵。

18屆大會主題「未來實驗室 (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由策展人曾瑋、協同策展人郭聖傑、何炯德與蘇孟宗領導的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團隊,認為「未來」不全然只具有積極向前的特性,21世紀的未來可能需要我們踏上迂迴的道路,留意並重新拼湊你我生活周遭,因時代進步而遺忘的事物。策展團隊重新回到臺灣的山海之間,從「真實的日常」尋找面對未來的養分。

策展團隊以「剖面」的視角聚焦臺灣農業地景,發現其中存在的「改裝」性格。無論是嘉義外海的蚵棚、嘉南平原上的溫室或是梨山的茶園,都可以說是人類指認、理解並適應自然作用的節氣與時序後,進一步加以「改裝」的構築性回應。策展團隊提出「協調者」、「二元性」、「義肢」、「內在性」、「中介」、「濾器」六大關鍵字回應這些發生在臺灣山海之間人們如何與自然衝突、妥協進而共榮的事物,提煉出面對臺灣建築未來發展的可能方法。

同時,策展團隊認為「學校」具有「實驗室」的精神,並提出「展覽即行動」的主張。本次展覽內容將與建築教育現場緊密結合,規劃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師生共同完成展覽的重要作品;另一方面,策展團隊邀請國內知名建築學院如成功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等建築學系參與,擴大此次展覽實驗與行動的動能,所完成的作品將一同於本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展出。策展團隊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視為難得可貴的國際建築盛事,期待與更多願意為未來臺灣建築努力的夥伴,特別是新生代建築人一同參與,在緊密的合作與辛勤的設計勞動中,為臺灣建築找尋下一個世代的方向性與描繪未來藍圖。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評審團委員為吳光庭、張基義、徐明松、邱文傑、廖偉立、黃健敏與劉國滄。評審團委員認為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擁有深度調研臺灣風土文化的行動力,其對未來建築的想法揉雜了臺灣充滿韌性的適應特色,因此選出此項提案代表臺灣館。「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將於明(2023)年5月20日至11月26日於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舉行。


2022-05-16「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提案公開徵選5/19起跑

  


2021-06-24國美館「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國際線上記者會 帶領觀者一窺臺灣建築設計思維與實踐

由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第17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自然洋行建築設計團隊及草字頭國際策展的《台灣郊遊─原始感覺共同合作場域計劃》展覽,已於5月22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rigioni)開展。因應疫情,原訂於普宮舉行的國際記者會,昨(23)日下午以線上方式舉辦,由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梁永斐致詞開場,並邀請到自然洋行建築設計團隊主持人曾志偉及黃偉倫共同參與,透過展覽現場影片播放,以及策展人曾志偉建築師及黃偉倫先生的介紹,帶領觀者一窺策展團隊如何呈現臺灣建築設計思維與實踐。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表示,這次得以順利開展,特別感謝文化部、外交部、衛福部、策展團隊、諮詢及評審委員的大力支持,展覽最大挑戰在於自2020年5月大會宣布延期至今(2021)年以來,各種行政作業繁瑣,增加展品倉儲時間,運輸航班的不確定性,碼頭人工縮減影響運輸進度,出國人員面臨義大利當地防疫規範及個人健康風險,不得精簡國美館、建築團隊及運輸公司出國人數,總共僅有9人前往,並且於出國前安排施打公費疫苗,配合義大利與臺灣的入境隔離等防疫政策,布展及承辦同仁歷經前後隔離超過20天以上。

策展人黃偉倫表示,展覽呼應本屆大會主題「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How will we live together?)」,策展團隊自然洋行與草字頭國際提出《台灣郊遊-原始感覺共同合作場域計畫》,透過梳理數個獨特案件、跨領域合作經驗,深入探討打造環境建築的前端企劃、與後續實驗建築的營運紀錄。在都會往郊區擴張、開發土地、打造實體建築前,透過基地調查、田野、藝術合作、在地材料實驗⋯⋯,逐漸探索出適切於當地風土、暸解與尊重文化、原有自然環境,與產業連結,共同產生合作產生未來的影響力。

在面對媒體的提問時,策展人曾志偉表示,本次展覽與永續環境、生態學及不過度開發建築的概念產生對話,從人的使用行為回推建築空間的需求量,並且研擬如何讓空間的規模透過設計而達成減量的效果,並且在建材的部分有所考量,例如將建築作為空氣濾心的考量,研發空氣濾心原理的相關建材,並且作為對未來大量發展時的示範依據。

展場位於前為古老監獄的普里奇歐尼宮,是威尼斯重要交通樞紐與觀光景點,展場設計上期望能提供給觀者一個寧靜而略帶有原始感受的場所,盡可能的保留普里奇歐尼宮空間本身原有質感。在面對疫情的同時,也讓觀眾有機會透過這些基於自然的作品,找尋寧靜而平和的心境。整體展場提供許多留白,並展出新作包括投影,與建築的原有原素互配。

展覽將持續展出至11月21日,更多活動詳情請參見國立臺灣美術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主頁(https://architecture.ntmofa.gov.tw/2021/en-us)、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官網(https://www.labiennale.org/en/architecture/2021)及《台灣郊遊-原始感覺共同合作場域計畫》展覽影片(https://youtu.be/bSceEp_-Zs0)。


第16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 Taiwan at the Venice Biennale of Architecture | Facebook




0



2025-05-11

歷年試題【建築師】【建築工程、公職建築師】索引

 
考選部  考畢試題查詢平臺
。。。。。。。。。。。。。。。。。。。。。。。。。。。。。。。。。。。。。。。。。。。。。。
114年試題 
BUILDINGFOCUS114年建築師高考試題

TWARCHINDEX114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營建法規與實務
TWARCHINDEX114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建築環境控制
TWARCHINDEX114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建築構造與施工
TWARCHINDEX114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建築結構

TWARCHINDEX114年建築師高考試題:敷地計畫與都市設計
TWARCHINDEX114年建築師高考試題:建築計畫與設計

BUILDINGFOCUS114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建築工程類科 
BUILDINGFOCUS114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公職建築師類科
BUILDINGFOCUS114年特種考試地方政府公務人員考試建築工程類科 
BUILDINGFOCUS114年特種考試地方政府公務人員考試公職建築師類科 
。。。。。。。。。。。。。。。。。。。。。。。。。。。。。。。。。。。。。。。。。。。。。。
113年試題 
BUILDINGFOCUS113年建築師高考試題

TWARCHINDEX113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營建法規與實務
TWARCHINDEX113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建築環境控制
TWARCHINDEX113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建築構造與施工
TWARCHINDEX113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建築結構

TWARCHINDEX113年建築師高考試題:敷地計畫與都市設計
TWARCHINDEX113年建築師高考試題:建築計畫與設計

BUILDINGFOCUS113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建築工程類科 
BUILDINGFOCUS113年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公職建築師類科
BUILDINGFOCUS113年特種考試地方政府公務人員考試建築工程類科 
BUILDINGFOCUS113年特種考試地方政府公務人員考試公職建築師類科 
。。。。。。。。。。。。。。。。。。。。。。。。。。。。。。。。。。。。。。。。。。。。。。
112年試題 

。。。。。。。。。。。。。。。。。。。。。。。。。。。。。。。。。。。。。。。。。。。。。。
。。。。。。。。。。。。。。。。。。。。。。。。。。。。。。。。。。。。。。。。。。。。。。
109年試題 
108年試題
。。。。。。。。。。。。。。。。。。。。。。。。。。。。。。。。。。。。。。。。。。。。。。
107年試題
。。。。。。。。。。。。。。。。。。。。。。。。。。。。。。。。。。。。。。。。。。。。。。
106年試題
。。。。。。。。。。。。。。。。。。。。。。。。。。。。。。。。。。。。。。。。。。。。。。
105年試題
。。。。。。。。。。。。。。。。。。。。。。。。。。。。。。。。。。。。。。。。。。。。。。
104年試題
。。。。。。。。。。。。。。。。。。。。。。。。。。。。。。。。。。。。。。。。。。。。。。
103年試題
。。。。。。。。。。。。。。。。。。。。。。。。。。。。。。。。。。。。。。。。。。。。。。
102年試題
。。。。。。。。。。。。。。。。。。。。。。。。。。。。。。。。。。。。。。。。。。。。。。
101年試題
。。。。。。。。。。。。。。。。。。。。。。。。。。。。。。。。。。。。。。。。。。。。。。
100年試題
。。。。。。。。。。。。。。。。。。。。。。。。。。。。。。。。。。。。。。。。。。。。。。
99年試題
99年建築師高考試題 
99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營建法規與實務 
99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建築環境控制
99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建築構造與施工 
99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建築結構
。。。。。。。。。。。。。。。。。。。。。。。。。。。。。。。。。。。。。。。。。。。。。。
98年試題
98年建築師高考試題 
98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營建法規與實務 
98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建築環境控制
98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建築構造與施工 
98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建築結構
。。。。。。。。。。。。。。。。。。。。。。。。。。。。。。。。。。。。。。。。。。。。。。
97年試題
97年建築師高考試題 
97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營建法規與實務 
97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建築環境控制
97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建築構造與施工 
97年建築師高考試題與答案:建築結構
。。。。。。。。。。。。。。。。。。。。。。。。。。。。。。。。。。。。。。。。。。。。。。
歷年試題 
建築師高考(民國97年起)
  

新制
公務人員高考三級(建築工程)試題:
公務人員高考三級(公職建築師)試題:
新制
地方特考(建築工程)試題:
地方特考(公職建築師)試題:

108-11-30考選部回應蘋果日報「建築師高考抄過時考古題還硬拗」之報導


《建築攝取網》主題網頁

建築國考考選消息專技高考應試科目輔考資源分享參考

建築扎根。公開社團 | Facebook  NEW!!  關注國考 訊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