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 Facebook
2023年第10屆X-site計畫由「途中」團隊以同名作品獲得首獎│新聞稿 |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年第10屆X-site計畫由「途中」團隊以同名作品獲得首獎
巨大蹺蹺板上仰望一線天空 重喚因疫情框限的體感經驗
2023年第10屆「X-site計畫」經兩階段評選,由「途中」團隊以同名作品《途中》(Find your way out)脫穎而出,獲得首獎。本屆徵件著重於跨域形式的創作計畫,希冀以空間/環境實驗性的臨時建築提案,呈顯結構工法、媒介運用、美學表現的突破與實踐。本次獲獎團隊由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法國藝術團體hellobastworkshop、空間設計劉佳豪以及裝置設計郭仲輔所組成,多具有動力藝術、聲音或燈光裝置設計之經驗,呼應當代藝術與建築、技術交融的創作型態。
團隊預計在北美館的戶外廣場,豎立起兩道8公尺的高牆,並夾縫出寬約1公尺可供穿越的走道。中間的構造為一大型蹺蹺板通道,配合頭尾兩側的阻尼器減緩震動,觀眾腳下的地板會隨著重心轉移以±4°的傾角平緩地落下或抬升;蹺蹺板的地板內裝載5000顆鋼珠,也將隨裝置的傾斜而流瀉出聲浪。通道兩側的壁面以繩索密接構成,行走時可感受指尖撥動繩索的觸感;隨著蹺蹺板的擺盪間,或隨著陽光的照射角度與視覺變化、甚至是挪移身軀時改換的觀看視角,包覆在高牆牆面上的雙層網格將出現「摩爾紋」的條紋干擾現象,儘管看似動態卻紋風不動,為觀者帶來視覺上的動感以及閃爍。
首獎團隊強調在疫情時代下,雖促進虛擬世界的發展,卻也因而減少真實感官的感受,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有機連結。使用摩爾紋打造的極簡方正結構體,在有侷限性的空間下,彰顯創作者企圖回歸視覺、聽覺、觸覺等當下的跨域身體感知,以藉此改變觀眾與場域的關係。透過此作品在環境尺度上的巨大量體、顏色與材質,以及如何行走、人的重量如何改變地表狀態、與聲響變化等動態性的行為介入,重新喚起因疫情而遭受框限的體感經驗。
針對此次首獎作品,評審團指出其結構語彙透過顏色、材質創造異質性,不僅適切地回應周圍的環境,與北美館的建築量體亦具高度張力的對話關係,同時也提取精準元素(聲音、行為、空間),在感性的感知介入與理性的視覺結構之間達到平衡。「該作品打破原本在空曠的廣場場域中,人身體的距離無法被界定的狀態。透過創造兩座高聳巨牆與相挾而成的通道,呈現對疫情中的未知與不確定性的態度與回應:每個不確定性取決於人們所邁出步伐的連鎖效應,就如同蹺蹺板的作動;唯一的通道,則說明直面疫情的不二態度,能從困境中找到出口。」
北美館自2014年發展至今的X-site計畫,以美術館戶外廣場為基地徵選空間提案。從建築構築、當代藝術、環境研究、觀眾參與等多元視角,探討臨時結構裝置與形塑廣場公共性精神的整合性實驗計畫,同時鼓勵跨領域、多元性的創作對話與參與,讓未知的廣場激發人們對於空間的再想像與關係思維。X-site計畫歷年來已支持許多新銳建築師與藝術創作者的落實展現,成為培育中青世代的重要發表舞臺,並進而拓延為臺灣當代空間型態的跨域實驗場域。
2023年第10屆X-site計畫
▍首獎作品《途中》(Find your way out)
預定展出日期:2023/05/20(六)- 2023/07/30(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
▍首獎團隊簡介
團隊名稱:途中
「途中」團隊由聲音藝術家王仲堃、法國藝術團體hellobastworkshop、空間設計劉佳豪以及裝置設計郭仲輔所組成,團員皆在各自的領域中活躍著,在創作途中因X-site而相聚。成員各自帶來對於建築、空間裝置的理解和想像,激盪出跨域的火花,只為了呈現給民眾最難忘的體驗。
團隊成員:
王仲堃、郭仲輔、石睿民(Rémi Roche)、尹心悅、劉佳豪
▍本屆評審委員團
評審團代表:
劉耕名 / Bito創辦人暨創意總監
評審團委員:
王俊傑 /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安郁茜 / 建築師
林聖峰 /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嶼山工房 主持人
徐瑞憲 / 藝術家、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學系客座教授
戴嘉惠 / 戴嘉惠建築師事務所 主持建築師
蘇嘉瑩 /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本部 研究員
2023 X-site 計畫即日起至10月14日下午5時止公開徵件!製作經費提升至400萬元 | 臺北市立美術館
跨域是必要的!本屆X-site徵件鼓勵當代空間環境實驗性創作型態,激發跨域合作的精神與實踐,三大目標包含:
1. 能提出對 X site 計畫之開創性議題與當代性跨域形式的創作計畫。
2. 能提供空間性的體驗,以提高公眾對話參與,建構廣場公共性。
3. 能展現創新的實驗精神,提出對構築工法、媒介運用、美學表現之突破與實踐。
誠摯邀請各方團隊共襄盛舉,建構出多元的跨域形式想像。
* 詳細徵件內容請參照附件「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3 第 10 屆 X-site 計畫徵件簡章」,或參加於2022年9月2日(五)下午2時舉辦之徵件說明會。
* 郵寄或親送地址:104臺北市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教育服務組收,投件請於信封註明「2023 X-site計畫送件」,
收件截止日以郵局郵戳為憑;親送(含快遞)請於收件截止日2022年10月14日(五)當天下午5:00前送達。
2022 X-site:藍屋 展覽說明書〔PDF〕
媒體報導
2022-05-23。「藍屋」北美館戶外廣場登場!第 9 屆 X-site 計畫首獎,以藍色呈現多重感知的沉浸場域 | ShoppingDesign
2022-05-23。2022 X-site《藍屋》 沉浸之所 演繹藍色的複調感知|欣傳媒
2022-05-21。臺北市立美術館2022第9屆X-site計畫《藍屋》2022年5月21日登場,孔維傑與張雅筑以「沉浸之所」演繹藍色複調感知 | FAM
2022-05-20。北美館藍屋 Blue House戶外廣場登場!自在遊走於藍色詩意木構建築之中 | La Vie
2022 X-site計畫:《藍屋》5/21登場,沉浸之所 演繹藍色的複調感知│新聞稿
2022-05-20
2022 X-site計畫:《藍屋》5/21登場
沉浸之所 演繹藍色的複調感知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主辦之第9屆「X-site 計畫」於5月21日在戶外廣場正式揭幕,首獎團隊之同名作品《藍屋》(Blue House),以藍色呈現多重感知的沉浸場域。X-site計畫徵集當代跨域形式的臨時性裝置提案,鼓勵實驗性建築形式及創作型態,企圖激發對於空間設計和結構美學的再想像,進而使美術館的展演場域,擴及至戶外廣場,創造更多與公眾的對話與連結。
「2022 X-site:《藍屋》」選擇從團隊暱稱為「藍屋藍」的灰藍色調出發,著眼其中所蘊含的多變情感,於海洋、宇宙、虛擬與現實世界間流動;灰藍的結構體與北美館純白的幾何形體產生參照,形塑內部空間與外部環境間矛盾又相互依存的關係。提案以近幾屆X-site少見的全木構建築,搭建藝術向度與自然材質交融創造的可能。團隊利用蒙太奇與場面調度作為創作語彙的鋪陳,在橫跨北美館戶外廣場兩段階梯的量體之上,由三個主要元素構築而成整體:包含歐洲赤松構成的斜面屋架、由花旗松木材打造的非規律結構體,以及落葉松木交錯而成的曲面地板。波浪式地板產生的高低差,加上結構體的變換交錯,構築出一個能以不同方式運用的沉浸之所。配合以藍色為主題的結構調性,空間中所產生的多維度質感,不僅打破直線的秩序邏輯,其對建築語彙的安置策略更顯示出具抽離意義的美感。
團隊也刻意在不規則的輪廓間刻畫出建築物的穿透性。如屋簷間留下的隙縫、與斜屋頂上的幾何開孔等透過木作細節的抽象表徵,再次模糊、霧化真實與虛構的邊界。而詩化意象與觀眾身體間交互營造的遊走經驗,也延展出空間的複調敘事,終而形成一種兼具普遍性及多元性的建築形態。換言之,觀眾可運用自身的詮釋與記憶,通過層層堆疊的觀察來連結集體和個體的想像。團隊表示:「《藍屋》雖然沒有明確的目的,也不是一個多功能空間,它可能是一個盛裝事件的容器,一片大海或森林入口,一座私密的公共建築。更重要的它是關於當下的不同閱讀方式。」
2022 X-site計畫除期間性的建築展演,也同時策劃與空間緊密對話的公眾計畫《藍屋研究》,並將計畫本身視作為一種建築方式的探討。觀眾可透過聲音、視覺、氣味、肢體及意識等5種類型的感知體驗及1項場域限定的互動遊戲「藍字」,探索知覺媒介與建築所交織而成的動態互動:包含與視障工作團隊共同策劃無視覺觀看藍屋;與聲音藝術家將結構體轉化為空間聲音裝置;調製出兩種藍屋概念的氣味,透過個人對氣味的想像跳脫出建築的實體邊界;共同帶領群眾在藍屋裡過夜,感受私密與公共間的過渡帶;透過肢體即興一起模糊觀者與表演者間的角色,讓參與即是演出,共感藍屋的靈魂。
藍屋團隊結合了不同專業背景夥伴共同創作,包含策劃人孔維傑、張雅筑,結構工程師張耕嘉,建築設計邱嘉盈、洪雋、鄭幃格、黃凱祺、李明翰、邱元甫、林浩雯、呂庭安,藍屋主視覺設計吳致怡,藝術家Berenice Martin、龔寶稜,以及藍屋紀錄片導演黃彧雒、作曲人曾韻方。木構造則與專精於理論與實作的德豐木業及原型結構陳冠帆技師及結構設計師吳蓓倫合作。
「2022 X-site:藍屋」將自5月21日至7月31日於北美館戶外廣場展出。展期間將規劃座談及各式參與活動,此外特別將於線上互動舉辦「藍濾鏡:2022 X-site晒圖抽獎活動」,邀請觀眾於Instagram社群平台以攝影詮釋藍屋的多重視角,只要拍攝本屆X-site作品並於貼文標註@tfam_museum、#xsitebluehouse,就有機會獲得北美館與WU garden聯名推出之「世外塵.花器」,透過藍色線條構築的立體山水花器,呼應《藍屋》的用色與非定性結構,活動詳情請見北美館官網(www.tfam.museum)。
第9屆X-site計畫由《藍屋 Blue House》奪得首獎│新聞稿
2022-01-11
第9屆X-site計畫由《藍屋 Blue House》奪得首獎
2022年夏天將以「藍」的空間詩意重構北美館戶外廣場
2022年第 9 屆X-site計畫經過兩階段的評審程序,最後由「藍屋 Blue House」團隊以同名提案企劃從 20 件參選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首獎及新台幣 350 萬元執行經費。本屆徵件計畫回歸對於「X」的探詢,期待各種開創性議題與當代性跨域形式的提案,能夠對未知帶來更具創新的空間體驗,並建構出美術館、公共廣場及公眾三者之間的對話。評選團包含王俊傑、林聖峯、林佩蓉、凌天、涂維政、黃謙智、蕭淑文(依姓名筆劃)等六位館內外藝術及建築學者專家。
「藍屋 Blue House」團隊成員跨足建築、藝術、構築、策劃、理論、插畫到社會實踐等專業,其提案企劃從「藍」的主要概念出發。混雜於可見光譜 450 至 495 奈米間的藍色,不僅是自然界最為稀缺的顏色之一,同時在人類多元的文化想像中,也具有從遼闊、靜謐到憂傷等相異的情感意涵。團隊以抽象形式闡述:「如何通過層層堆疊的觀察和連結星群般四散的想像,希望『藍屋』作為一個概念,能以純粹的建築語言去實現一個多重閱讀的空間體驗。」且期待以非秩序性的結構形貌回應多層複雜、持續變動的當代社會,進而重新建立人與世界的意識感知。
《藍屋 Blue House》作為由絕對的藍所構築而成的場域,觀眾不僅能夠在內部遊走,同時藉由形體、尺度、比例、光線、方位等結構關係,也可如同觀星般地尋覓感官與建築意象連結的邏輯。建築本體以木構創造出各具抽象意義的細部表徵,並藉由結構體與曲面地板、懸空斜屋頂的相互依存,呈現出藍色變換交錯卻又單純直覺的意象。除此之外,透過建築空間所凝聚而成的身體經驗,作品本身得以跳脫三維的視覺界線,甚至擴張到觀者記憶與想像之中的虛擬世界,在人與物產生共感的同時,也涵納具普遍性及包容性的思考、對話。
針對此次首獎作品,評選團指出其獲獎理由為:作品完整性高、建築輕量化、人與虛擬世界的重新定義等因素,透過屋頂、地坪、階梯等三個部分呈現作品的符號化及探討身體性的構思也極具特色。評選團提及:「藍色在當代中的視覺與虛擬間之轉換是有趣的討論,去物質化、尺度、放置角度及位置等讓作品與北美館間有了特殊的對話。具感性表現意念的斜屋頂構造,超越單一目的的建築功能形態,其特殊性與自明性不言可喻,再輔以其藍色,便與北美館的白屋、矩陣產生有趣的對照。」
北美館自 2014 年啟動「X-site計畫」,以戶外廣場為基地公開徵選空間提案,致力將中介於城市與美術館之間的廣場視為一座實驗性場域,鼓勵對於創作精神及環境想像的多元探詢,近年來「X-site計畫」更成為建築創作者與跨領域藝術團隊的重要發表舞臺。第9屆X-site計畫預計將在 2022 年 5 月 21 日至 7 月 30 日,於美術館的戶外廣場實踐團隊構想,並推出一系列展演活動。
2022年第9屆X-site計畫
▍首獎作品 《藍屋 Blue House》
預定展出日期:2022/05/21(六)- 2022/07/30(日)
展出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戶外廣場
▍首獎團隊簡介
「藍屋 Blue House」
團隊因X-site而相聚,透過於各自領域,建築、結構、藝術、構築、策劃、理論、繪畫到社會實踐等形式,進行不同面向的創作與研究。成員彼此間對建築有著不同的理解,或許在這互相吸引又同時存在相異與矛盾之中,拉扯、思辨、混亂、平衡,會產生有趣的邏輯與生活方式。
團隊成員
孔維傑、張雅筑、張耕嘉、邱嘉盈、洪雋、吳致怡、Bérénice Martin、鄭幃格、黃凱祺、李明翰、邱元甫、德豐木業、原型結構、滋林木業
▍本屆評審團
評審團主席
王俊傑/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評審團委員:
林聖峯 /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嶼山工房主持人
林佩蓉 / 大林工作室主持人
凌 天 / 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涂維政 / 藝術家,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黃謙智 / 小智研發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
蕭淑文 / 臺北市立美術館副研究員
2022第9屆X-site計畫評選(複選)結果公告 | 臺北市立美術館
2022第9屆X-site計畫│初選結果公告 | 臺北市立美術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