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Accupass 活動通

 

Accupass 活動通    https://www.accupass.com/

亞洲領先活動社交平台 - 找活動辦活動的首選


Accupass | Facebook


ACCUPASS 生活誌 |與你一同「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    https://blog.accupass.com/





2022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命題大綱〕公務人員高考三級建築工程類科「營建法規」科目


考選部 - 命題大綱

公務人員考試部分應試專業科目命題大綱


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或相當特種考試三等考試應試科目命題大綱適用考試類科一覽表


公務人員高考三級或相當特種考試三等考試(技術類科)部分應試專業科目命題大綱

建築工程類科


營建法規」科目〔命題大綱〕112年1月1日起適用




營建法規」科目〔命題大綱〕原規定





〔命題大綱〕公務人員高考三級建築工程、公職建築師類科「建管行政」科目


考選部 - 命題大綱

公務人員考試部分應試專業科目命題大綱


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或相當特種考試三等考試應試科目命題大綱適用考試類科一覽表


公務人員高考三級或相當特種考試三等考試(技術類科)部分應試專業科目命題大綱

建築工程類科


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公職專技人員類科應試專業科目命題大綱

公職建築師類科


「建管行政」科目〔命題大綱〕112年1月1日起適用



「建管行政」科目〔命題大綱〕原規定






2022年12月18日 星期日

【基隆市】「透明的港口」特展

 

基隆「透明的港口」推想下一個十年 特展及系列講座即日起至2022年12月25日 | FAM 1217


2022-12-17「透明的港口」特展 林右昌:讓基隆下一個十年的想法更清晰

在東岸再生的目標下,市府主動邀規劃設計相關大專院校與建築師提出願景,並於今(17)日起至12月25日舉辦「透明的港口」展覽展示,市長林右昌歡迎大家前來國門廣場新修玻璃屋觀展,對基隆下一個十年會有更清晰的想法。

林市長指出,「透明的港口」展開為期一周的策展,讓所有市民與專業夥伴關心基隆下一步發展,對威海營區在軍港西遷後的基地未來想像,感謝大家參與提出再生願景與構想,提出新的思辨與對未來創意性思考,對於基隆下一個十年會有更清晰的想法。

林市長提及,這是他卸任前,盼帶給大家對城市與港口的都市發展想像,提供新的目標,國門廣場還有第二階段工程,西岸旅客中心旁還有山城纜車計畫推展,無論西岸或東岸整個都市,未來發展圖像與架構都很清楚。

基隆港東4東5軍用碼頭與威海營區由海軍131艦隊使用至今已50餘年,長期將東岸分隔兩段,限縮港埠營運及城市發展;中央軍港西遷政策支持下,威海營區在拆除完畢後,市中心將釋出大面積國有再發展土地。

市府都市發展處表示,市府自9月主動邀請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師生與林洲民建築師參與「東四、東五及威海營區周邊地區再生規劃工作坊」,針對軍港西遷後之東岸,提出再生願景與構想,協助將市區發展能量向外延續,從國門廣場、東岸郵輪廣場、基隆港東岸旅客中心等一路連結至威海營區、新市政大樓與沙灣歷史文化園區等,讓民眾有更多可親近的港區水岸空間,並完善港城丘之發展。

國門廣場第一期工程自今年6月6日完工啟用後,陸續舉辦活動,營造港邊生活感,包含6月10日至6月19日的城市博覽會、10月7日朱銘「紳士」重返國門廣場等,使過往封閉阻絕的基隆港,變得視線可以穿透、人們可以進入、活動可以發生。國門廣場玻璃屋,今天第一次開放使用,玻璃屋所代表之透明精神,不只象徵港口透明、可親近,更展示東岸再生願景的宣言。

都發處長徐燕興表示,經由學界與業界不同的眼光,提醒我們基隆軍港西遷後,東岸再生須注意幾個面向,包含(一)從海回望:基隆不僅是一座港都,更是北台灣的國家海洋門戶,在空間上應從海上視角創造基隆特色景觀,並重新連結居民和海的關係。(二)自山遠眺:過往海與山之間的東西向連結,被營區、道路與社區切割破碎,應透過都市設計,重新將山與海之間,進行串聯與沿伸。

(三)社區之間:因早期發展及營區阻隔,公共空間品質與使用不佳,應扮演社區新的公共空間,提升生活品質及提供新的生活想像。(四)彼此的關係,港─城─丘:港口、商圈、山城之間應連成一氣,建立城市的一體性,凸顯基隆海洋門戶特色,建議在空間機能、人行路徑、社區活化等面向,通盤思考改善,提供再與市民、專業者等共同擘劃港區未來發展願景,促使港區逐步完善。

市府都發處表示,展覽期間尚有導覽、講座與對談等相關活動,歡迎市民朋友前來觀展給予回饋,我們將彙整意見提供東岸都市再生參考,一同集結眾人之力,持續推展市港再生。更多資訊可以追蹤臉書粉絲頁「Vision Thinking 看好基隆」(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V.T.Keelung )關注展覽消息。


「透明的港口」展覽及相關活動資訊

〈透明的港口〉特展

日期:2022/12/17 - 12/25

時間:一至五10:00-18:00、六日10:00-20:00(12/25僅至18:00)

地點:基隆國門廣場玻璃屋


〈基隆港區導覽走讀〉吳宜晏-建走大叔主理人

日期:2022/12/18(星期日)

時間:13:00-15:30

地點:基隆國門廣場玻璃屋集合

導覽內容:基隆東西岸城市規劃走讀、基隆塔、文化中心、東岸旅運中心等處。


〈依山傍海-基隆與馬祖〉 梁豫漳建築師

日期:2022/12/18(星期日)

時間:16:00-17:00

地點:基隆國門廣場玻璃屋


〈港口城市的開放性〉林洲民建築師、徐燕興處長

日期:2022/12/24(星期六)

時間:14:00-15:00

地點:基隆國門廣場玻璃屋



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德國海福樂全國學生設計競賽


傢具五金,建築五金,電子鎖系統 - Häfele    https://www.hafele.com.tw/zh/


Häfele Taiwan Ltd 台灣海福樂 | Xinbei | Facebook


2022第二屆德國海福樂全國學生設計競賽 | 獎金獵人

 

德國海福樂國際性設計競賽 | Xinbei | Facebook 


2022-12-16新北社宅到都更整維 國際化競圖邁向設計城市

【新北市訊】新北市為展現本市推動整建維護及住宅政策,與德國海福樂公司、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共同舉辦「2022第二屆德國海福樂全國學生設計競賽」頒獎典禮,該競賽以新北市政府社會住宅、整建維護案件為設計標的,促使年輕族群更貼近市府政策,本次共有208組來自全台灣大專院校的學生進行投稿,邀請德國建築師Martin Hagel一同參與競圖評審,並與世界接軌探討永續發展的方式,以2050淨零碳為目標翻轉新北市的城鄉風貌。


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今(16日)下午出席「2022第二屆德國海福樂全國學生設計競賽」頒獎典禮,親自頒獎給得獎的學生們,展現市府政策向下紮根有成,本次共有208組來自雙北地區、桃園、台中、台南等全台灣大專院校的學生進行投稿,並表示新北市是全台人口數最多的直轄市,要讓新北市邁向「安居樂業」的國際城市,都市更新是全世界重要城市邁向高度發展必要一環,但是都更不只重建,整建維護也是延長建築物壽命及城市景觀很重要的方式;除了老屋外觀翻轉,為因應高齡、少子化的趨勢,加入國際上很受關注的「健康建築」概念,從無障礙空間到能維持身心健康的設施,將能夠創造真正安心、放心的生活。

城鄉發展局長黃國峰表示,土城員和段青年社會住宅可提供534戶住宅單元,有開放大樓梯及空橋、錯落的綠化半戶外休憩空間,並融合智慧建築、綠建築及通用設計等,創造節能、智慧、無阻礙之新世代建築,本次設計競賽提供學生土城員和社宅的托老中心室內空間作為設計標的,以「健康建築」的概念進行發想,讓學生展現創意激發的成果。

都市更新處長張壽文補充,市府都更三箭政策之第二箭「主要幹道沿線環境優化」,改善主幹道沿線風貌,自108年起推動示範街道環境改善計畫,本次設計競賽篩選新北市境內整建維護案件做為設計標的,市府與國際接軌,結合環境美學與節能減碳「綠建築」之議題,讓學生走出戶外觀察新北市的建築物樣貌,透過學生的設計讓市民朋友了解我們以整建維護的手法翻轉老舊房屋,兼顧市容景觀及保持地方的特色,是設計結合實務的好機會。




2022年12月10日 星期六

【台灣電力公司】島‧電生活-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

 

2022-12-05台電、臺博館合推電力特展 明起南門館展出

台電自2017年起舉辦電力文資特展,以多元形式將電力發展轉化為歷史文資展覽,如2017首辦電業古蹟建築展、2018赴松山文創辦「電力大地」特展、2019水力發電主題「川流電湧」特展,與2020以電力傳輸為主題展出的「島嶼脈動」特展。如今,台電獲邀首度與國立臺灣博物館聯手舉辦《島·電生活—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今(5)日揭幕。台電表示,特展規劃四大主題,展出來自台電、臺博館、臺史館、科工館等逾60件展品及超過160件珍貴影像,亦結合14顆歷史電表打造有如跨越時空的藝術互動裝置,6日起至2024年4月7日於臺博館南門館紅樓2樓展出,歡迎民眾一同探索島嶼來電的百年故事。

5日下午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臺博館館長洪世佑及文化部次長李連權等貴賓共同為特展揭幕。台電表示,透過電業策展,除紀錄臺灣電力發展軌跡,也與社會大眾一起見證這片土地的歷史生活脈絡,感謝文化部支持且榮幸能與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臺博館聯手舉辦電力特展,讓台電投入電業展覽再邁進一大步。

台電說明,特展序曲中,台灣近代重量級畫家陳澄波1915年創作作品《水源地附近》透過電線桿街景展現當時電力已進入生活的樣貌;畫中有煙囪的紅色建築即為同年完工的臺北預備火力發電所,也是臺北市區首座具規模的發電廠(裝置容量950瓩),現為台電綜合研究所。主題二「電的供給與需求」亦首次對外公開1929年由台電前身、臺灣電力株式會社製作的「日月潭水力電氣工事計畫圖」以及1937年的「日月潭發電廠相關設施分佈圖」,一窺日月潭發展歷史。

而特展主題三則以從古至今各類照明器具呈現電力對生活的影響,如臺灣早期電燈尚未普及的年代,主要以油燈、蠟燭、電石燈等作為夜間照明工具,其中現場展示的電石燈,在過往藉由上座盛水向下滴漏,讓水接觸放置於下座、主成份為碳化鈣的電土產生氣體,進而點燃噴火嘴作照明所用,更可透過水流速度調整火光大小,亮度比油燈、蠟燭高出許多。另展場亦結合動畫互動影像,可感受不同年代因電力帶來的生活景象變化。

台電指出,此次特展同步展出超過百歲的全臺第一顆電表,並由擅長沈浸式創作的范賀碩與來自英國的Blaine Whiteley兩位藝術家跨國合作,運用歷年具代表性的14顆電表,結合數位聲光特效打造互動裝置「島電風景」,讓參觀者彷彿瞬間跨越臺灣來電史。


台電表示,此次特展於臺博館南門館紅樓2樓自12月6日正式展出至2024年4月7日(週一休館),而門票20元可同時參觀該館其餘常設展及特展。

台電除確保穩定供電,近年亦積極投入文資保存,自2016年啟動文資保存計畫、公共藝術與文化展演計畫,也成為第一個編列文資專案預算、成立專責單位並招募文資專才的國營事業,至今累積投入數十個單位、上百人清查萬件文資,2017年開始舉辦電力文資特展,除三度蟬聯文化部文馨獎,2019川流電湧特展更獲得與德國iF、美國IDEA、日本G-Mark並列世界四大設計獎的德國紅點設計獎殊榮。

 

2022-12-05臺博館展出「島.電生活特展」 邀您一覽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博物館今(5)日於南門館舉辦「島.電生活-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開幕典禮,展覽以「電力與文明」為主題,透過「臺灣來電」、「電的供給與需求」、「生活與電」及「電的成本」等單元,介紹臺灣進入電力時代後的文明發展,並從早期畫家對「電」的風景描繪,以及常民視角述說島嶼上的電力故事,呈現臺灣電力發展與土地共譜的時代樣貌。展覽自即日起至2024年4月7日於臺博館南門館紅樓2樓展出。




文化部常務次長李連權、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洪世佑、台灣電力公司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及副總經理徐造華、中華文化總會秘書長李厚慶、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主任何金樑等共同出席與會。

「島.電生活特展」由臺博館及台灣電力公司合作策展,融合了臺博館對土地、自然環境及永續議題的論述,以及台電對電力在臺灣發展的脈絡經驗。從第一盞電燈亮起、電廠及電網設立,到再生能源開發,由歷史的角度來看電力引進臺灣後人民生活方式產生的劇烈變化,並透過60餘件展品及160餘件珍貴的影像,呈現電力發展在臺灣土地上各時代的樣貌。

文化部次長李連權表示,「電力產業到哪裡,文明就到哪裡;台電到哪裡,產業就到哪裡」,電力產業不僅與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更深刻的影響臺灣的風土人情、地形地貌,甚至文化。期盼此次的展覽開啟博物館與台電及經濟部相關產業合作的開端,藉由博物館研究、策展、教育的功能,「帶動臺灣產業進入文化層次,使產業更有文化厚度」。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島・電生活特展」談論電力發展的歷史,以不同角度連結歷史與社會脈動,別具意義。呼應2023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福祉與永續」,我們期待未來臺博館能與企業界跨域合作,成為提供對話、共作的場域,展現宏觀歷史與多元包容,並持續關注環境保育、生態永續的議題,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力。

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表示,未來如何使用電力創造更多價值是我們關切的,除了電力本身的效益之外,透過電力的使用,為社會經濟產業帶來價值。期望未來透過展覽,讓更多民眾瞭解電力使用的價值,傳遞更多過去臺灣電力發展的來龍去脈,並與博物館加強館際合作,展現電力文化和歷史發展,以及電力為這座島嶼帶來的多元樣貌。

二十世紀開始是電力嶄露頭角的時代,電力發展代表了新時代的來臨,也是現代化的象徵,對百年來的臺灣人和臺灣社會來說,是一個嶄新的現代經驗和文化衝擊。此展以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的畫作「水源地附近」及臺博館所典藏日本畫家小澤秋成的「臺北風景」切入,藉由畫作上的電線桿、電線交織、發電廠等電氣設施所構成的視覺景觀,畫家筆下的線條和色彩堆疊出的現代化的城市,呈現當時人民對於現代化的追求,以及都市化背後對傳統景觀變遷的反思。

台電特別提供了15件具代表性的電表,其中包含百年前臺灣第一個電表,來連結電與人們的生活,也傳達人們為了生活需求使用電力所必須付出的成本。展覽的結尾以藝術裝置「島電風景」與前輩畫家的畫作對話,展區內融合台電典藏的電表,透過編織隱喻電網,藉由光的視覺轉變,反映人的心裡對自然環境的歸屬感,以及文明與自然的循環關係,引導民眾反思臺灣來電後的百年期間,人與人、人與土地間的關係。期經由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讓我們理解過去,反省當下,也展望未來。

「島.電生活-臺灣電力的時代樣貌特展」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紅樓2樓(臺北市南昌路一段1號)
時間:即日起至2024年4月7日,週二到週日每日9:30-17:00(每週一休館)



2022年12月7日 星期三

⊙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高而潘(1996第2屆)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建築群像>傑出名家



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高而潘於11月14日辭世,享耆壽95歲。今(7)日告別式,文化部長李永得代表頒贈總統褒揚令,由長子高國碩代表受贈。

高而潘建築師1928年生於臺北,1951年畢業於臺南工學院建築系(今國立成功大學),1965年執教於淡江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歷任臺北市建築師公會、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理事長。

其畢生奉獻於臺灣現代建築,作品遍布全臺、類型多元,代表作包含胡適墓園、新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月裡山莊、臺北市立美術館與華視大樓等。曾獲臺北市政府優良設計獎、建築師雜誌國際合作優良設計獎、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等,並於1999年獲選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1屆會士。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高而潘建築師終其一生秉持無私精神,以建築專業協助推動國家建設,體察社會脈動並力求美感與實用機能;尤其在公會組織與體制改革上,團結建築專業者,共同提升居住環境及公共安全;更投入建築專業教育,不遺餘力地提攜後進。高而潘建築師與時俱進、以社會性為思考的理念,影響今日無數建築師,堪稱臺灣現代建築的旗手。

【總統褒揚令全文】

資深建築師高而潘,槃才廣度,澄潤沖雅。少歲卒業現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抱志振拔,燦然有聲。未幾榮登高等考試暨工業技師考試金榜,肇開近四十載設計監造之璀璨職涯。嗣執鞭淡江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施授專技極能師法,陶甄啟迪莘莘學子,薰沐沾溉,澤及棫樸。作品豐贍多元,通透流暢,蘊蓄協調共構巧思,勾勒空間延展概念;尤以省立護專文教大樓、新淡水高爾夫球場俱樂部、臺北市立美術館等稱頌,持秉己身理想,挑戰社會成規,抽祕騁妍,奇人淵致;機杼獨出,旨趣悠遠。曾任臺北市建築師公會、中華民國建築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探索城市變遷脈動,追求實用美感綜效;獎掖提攜後進新秀,督策組織體制興革,深惟重慮,籌置殫精。綜其生平,形塑臺灣現代建築印記,引領本土前衛藝術波潮,茂業鴻猷,彰灼著績;儀型軌範,俊譽傳詠。遽聞遐齡殞落,悼惜彌殷,應予明令褒揚,用示政府篤念魁彥之至意。




高而潘建築師辭世


為臺灣建築貢獻超過半世紀的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高而潘先生14日安詳辭世,享耆壽95歲,建築界無不感到哀慟。

文化部長李永得聞訊深表哀悼,並表示高而潘建築師經年從事建築實務且教學不輟,作品忠實反映當代臺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展與成就,是1960年代以來現代建築在臺灣實踐的見證。

高而潘建築師1928年生於臺北,1951年畢業於臺南工學院建築系(今國立成功大學),並通過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建設人員及工業技師考試及格。1965年起執教於淡江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1966年成立高而潘建築師事務所,歷任臺北市建築師公會、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理事長。曾在2020年8月為高而潘先生舉辦「高瞻遠矚-高爾潘建築作品珠玉展」的徐明松老師表示,高而潘先生不但是今天臺灣輩分最高的建築師,他的作品也是1960年代以來現代建築在臺灣實踐的見證,包括住宅、學校、醫院、工廠、車站、銀行及商業建築等多種類型。他最受人尊崇的是能從專業立場來與業主溝通,許多實例中,可見到他的設計不但符合功能需求,也提供公眾空間的福祉,為業主提升企業形象。作為一位聲望崇高的建築師,他不強調或堅持個人的藝術品味,這種行事敬慎的風格,可能來自於出身臺北大稻埕望族家庭之薰陶。

又說,高先生多年從事設計業務與教學,提攜後進,深受學界與業界推崇。他的作品包括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銀行、胡適墓園、華視大樓、新淡水高爾夫球場會館以及許多公共、私有建築,都是臺灣當代建築中深獲學界與業界肯定的作品。

尤其目前增建的北美館,最為大眾熟識,北美館指出,本館作為高建築師經典代表作之一,於1983年落成啟用,建築為低限灰白的國際現代主義風格,以懸臂飛廊之形式,採「井」字形結構體,將傳統建築元素之斗拱交疊為主體架構,除了造型洗鍊,也為館舍未來擴充預作安排。高建築師曾言:「建築師完成70%,30%就留給藝術家。」因而讓北美館成為一座具擴充性、永續生長的美術館。



臺灣戰後現代建築的推手-高而潘建築師,於今(111)年11月14日辭世,享耆壽95歲。內政部長徐國勇聞訊深表哀悼並表示,高建築師深受學界與業界推崇,在臺灣現代建築發展史具有卓越的代表性,其建築作品遍布全臺灣,是臺灣現代建築發展的指標人物。



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巨擘高而潘先生昨(14)日辭世,享耆壽95歲。文化部長李永得聞訊深表哀悼並表示,高而潘建築師經年從事建築實務與教學不輟,其作品忠實反映當代臺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展與成就,是1960年代以來現代建築在臺灣實踐的見證。







Toward Modernity Erh-pan Kao’s Social on Architecture



作者:徐明松/ 劉文岱
出版社:木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5/11/11

  • ISBN:9789863590514
  • 叢書系列:木馬建築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5.5 x 22.5 x 0.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2022年12月5日 星期一

2022 文化部第8屆公共藝術獎

 

*主題網頁【建築攝取網】專案網>公共藝術

 

文化部公共藝術官方網站 

文化部公共藝術獎


2022-10-06第八屆公共藝術獎頒獎典禮 交通部鐵道局中部工程處臺中車站獲頒「卓越獎」

文化部主辦第八屆公共藝術獎,今(6)日於臺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舉行頒獎典禮,邀請入圍單位、藝術家及相關參與團隊、藝文圈、學術界出席與會,現場揭曉「教育推廣獎」、「民眾參與獎」、「環境融合獎」、「藝術創作獎」、「評審特別獎」、「民間自辦獎」及「卓越獎」等7大獎項的得獎計畫及作品。 

文化部長李永得出席並頒發「卓越獎」及「民間自辦獎」;評審委員會召集人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以及評審委員藝術家尤瑪.達陸(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臺灣美術基金會執行長林平、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郭瑞坤、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教授兼所長暨系主任郭瓊瑩等頒發各獎項。 

李永得致詞時表示,本屆公共藝術獎參與踴躍,作品豐富多元,共有267件角逐,特別感謝評審委員不辭辛勞赴各地實地檢視,評審優異作品。 

李永得指出,去年《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完成修訂,增訂重大公共工程亦須以工程造價1%計算編列公共藝術經費,大幅增加辦理經費。接續亦配合修訂「公共藝術設置辦法」,增加因特殊事由經審議免辦理公共藝術,或辦理經費未達工程造價1%者,應將全部或剩餘經費繳納至基金或專戶的相關規定。期待藉由經費增加及基金設立,使公共藝術樣貌更為多元,並且更有效率的支持視覺藝術產業發展,同時,亦能提供後續維護之用,促使公共藝術永續。 

此外,針對各界對公共藝術代辦機制提出不同意見,李永得也表示,文化部已持續與各部會、地方政府討論,並強調公共藝術興辦以自辦為原則,如經評估有代辦行政事務需求,應由審議機關及審議會共同把關代辦必要性與品質。 

七大獎項獲獎作品 多元串連地方記憶與民眾認同

文化部表示,本屆報名計畫形式多元,充分展現公共藝術政策推行邁入第30個年頭的璀璨成果,總計本屆參賽件數共267案,歷經5個月、3階段評選機制,最終有16案脫穎而出。交通部鐵道局中部工程處以「臺中都會區鐵路高架捷運化計畫臺中車站公共藝術設置案」獲得「卓越獎」;「評審特別獎」則由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台電新北金瓜石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第一期子計畫A暨第二期民眾參與計畫II」獲獎。 

獲得「卓越獎」的「臺中都會區鐵路高架捷運化計畫臺中車站公共藝術設置案」透過國際及國內公共藝術作品交融於車站前場域,讓行經的旅客能感受到交通節點藝術化,並成為臺中舊城新生的重要象徵,具有城市轉型的意義與代表性;此外,計畫內還包含多元的民眾參與活動,進行歷史深化、新舊共融、美學教育及經驗傳承,實踐生活即藝術、藝術即生活的理念。鐵道局中部工程處團隊受獎時表示,公共藝術30年走來,臺灣變得更漂亮,未來在各個車站興建時仍會更加努力導入公共藝術,讓車站除了旅運需求,更能成為鐵道藝術館。 

榮獲「評審特別獎」的「台電新北金瓜石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第一期子計畫A暨第二期民眾參與計畫II」則以「光」為主體,透過燈光創作、燈光藝術裝置,以及大型戶外展演計畫推動歷史建物的活化,以新型態公共藝術連結在地生活記憶及文史場域,讓民眾一窺記憶中風華、踏尋時間淬鍊與藝術交融的風貌,透過公共藝術重新詮釋,見證金瓜石的人文與歷史,並與自然和諧共存。藝術家朱文英受獎時說,「此計畫以非典型創作方式,打開公共藝術思維」。 

本屆「藝術創作獎」競爭相當激烈,高達102件作品參賽,創歷年紀錄。得獎作品《羽光之翼-永恆之翼》設置在新北市土城醫院,藝術家姜憲明與陳麗杏透過振翅翱翔的鳥群造型,象徵希望、光明與突破困境;英國藝術家Chris Wood為南港國家會展中心創作的《光牆》,是以紅燈籠為發想,運用2,505片分色玻璃,融合光線變化、色彩與週遭環境,隨時間更迭展現不同風貌;新北市樹林藝文綜合行政大樓前的《樹林樹影》連結廣場上的百年榕樹,由藝術家林岱璇、戴翰泓將老榕樹的樹影過渡至實體的浮雕步道,並置入在地居民的手印,使人文印記與自然紋路一同轉化為作品肌理,成為社區內獨特的時光印記,看得出其充分思考在地人文與自然景緻,令人驚艷。 

「環境融合獎」有2案獲獎,「富岡鐵道藝術園區公共藝術設置案『藝術之丘計畫』」作品仿效與設置基地共生的白鷺鷥,以優雅漫步、低頭覓食的造型,利用富岡地區獨特的埤塘環境以水借景,更成為居民樂於駐足分享的景點,帶動當地觀光記憶;「109年花蓮縣公共藝術補助計畫」作品設置於秀姑巒溪出海口處,運用漂流木、竹子及海岸拾檢的廢棄物形塑作品,除傳遞環境保護意念,更與所在環境特色相互輝映,與大地景緻共生。 

本屆「民眾參與獎」得獎計畫中,「臺北市立動物園熱帶雨林室內館新建工程及河馬展示場等更新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針對園區導覽志工規劃戲劇課程,深化公共藝術計畫與動物園的關係,使志工們以作品為舞台,將肢體語言、故事性內容融入導覽中,無形中也拉近民眾與動物園的距離;「城南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案」邀集百位學員創作城南故事,經藝術家的創作轉譯收藏進作品中,實踐與民眾共同參與藝術創作的理念;「臺北市文山區永建國民小學遷校校舍新建工程暨附建地下停車場工程公共藝術計畫」善用周遭自然資源結合課程,帶領教職員及學生藉由採集植物及創作親近自然,也藉以貫徹美學教育。 

「教育推廣獎」的獲獎計畫則包含「臺北市內湖區潭美國民小學遷校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以生態教育結合藝術課程,運用兼具童趣與遊樂性質的公共藝術作品激發學童豐富想像,並將成果融入校園空間;「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案」與「臺中市議會公共藝術設置案乙案-公共創意行動計畫」以臨時性策展計畫及藝術行動,讓藝術推廣活動更具主動性和機動性,強化公共藝術與民眾的互動與教育性質,跳脫場域和創作形式的界線。 

此外,自第四屆起增加民間自辦獎項,已連續三屆報名案件達10件以上,顯示出民間單位自發性投入公共藝術的風氣穩定成長。文化部指出,從本屆獲頒「民間自辦獎」的團隊可以看出公共藝術政策推行30年以來,大眾參與程度及面向都越來越廣,並且成功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雲林斗南教會-十字架彩繪玻璃」即是由教會集結在地社會力量,共同完成教堂主樓八角塔彩繪玻璃設計,讓公共藝術成為地方聚集的重心,也成了信仰中心;「馬太林部落馬賽克拼貼藝術牆」結合阿美族神話傳說及捕魚文化,由藝術家攜手全體族人協力完成設置,達到活化地方藝術、經濟及觀光產業的目標,更連結起在地生活記憶;「日常微觀-2019夏至大稻埕公共藝術節」則透過多重藝術家作品呈現大稻埕的新舊交融,藉由公共藝術尋訪、藝術創作、深度體驗及鄰里合作等過程,串連大稻埕的獨有文化風景。 

公共藝術修法後再生 管理維護更成顯學

公共藝術相關法規近一年內有大幅度修正,因此本屆委員在評審過程中,也十分關切入圍作品的後續維護管理,如何透過興辦機關、管理單位、藝術家三方溝通、重視及積極作為,有更完整的呈現,文化部也期望透過公共藝術獎的辦理,讓公共藝術作品的存續更受重視,也鼓勵藝術家、興辦機關、策劃單位及相關人員的投入與各方經驗交流,持續發展國內公共藝術,使文化藝術永續發展,邁向下一個30年。 

「文化部公共藝術獎」網站:https://publicartawards.moc.gov.tw/index/zh-tw


2022-07-15臺灣公共藝術30年 論壇報名開放中 邀請一同探討過去 開創未來


臺灣公共藝術政策推動已邁入第30年,文化部將於722日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蘇格拉底廳,舉辦「臺灣公共藝術30年─公共藝術論壇」,邀請多位國內藝術界專家學者,共同討論公共藝術與社區關係、沿革發展及多元化等主題,並以專題進行研討與分享。藉由論壇互相交流,梳理回顧公共藝術發展至今30年的歷程,並開展公共藝術領域更多可能性及多元面向,歡迎喜愛藝術的民眾踴躍報名。

論壇除簡述今年修法後政策方向和修正重點,主要將從學術方向、產業實務面及民眾參與等角度共同探討「公共藝術作為扎根社區的美術館」、「臺灣公共藝術之沿革、發展與未來展望」及「公共藝術的多元化與細緻化」等三大主題,並將列舉公共藝術實例,討論國內公共藝術環境及發展。

邀請講者包括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教授吳瑪悧、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郭瑞坤、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康旻杰、東海大學美術系副教授張惠蘭、銘傳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褚瑞基、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設計與營運學系副教授顏名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蘇瑤華、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館長陳碧琳及亞洲版圖創藝有限公司總監周逸傑等。

文化部表示,期許藉由本場論壇對談,啟發日後的公共藝術辦理,也讓關注公共藝術的公部門單位及民眾有更多想法及收穫,讓修法後的公共藝術更貼近現今社會需求,發展得更長遠。論壇除現場參與,也提供線上連結觀看,但皆須事先報名(https://reurl.cc/NAv3zn),即日起登記至7月18日止,歡迎踴躍參加。


2022-07-14承繼公共藝術典範30年 第八屆公共藝術獎入圍名單揭曉

文化部第八屆公共藝術獎自今(111)年2月下旬開放報名,受理108至109年完成的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案,徵得來自全國15個縣市共267案報名各獎項。經評審團評選後共有46案計畫或作品入圍「卓越獎」、「藝術創作獎」、「環境融合獎」、「民眾參與獎」、「教育推廣獎」及「民間自辦獎」等6個獎項。

本屆報名案件設置場域多元,作品種類豐富,不僅適切呈現公共藝術作品與環境的融合,更加深、加廣民眾參與形式,讓公共藝術作品展現高度社會性及公共性。入圍計畫中如「新北市樹林藝文綜合行政大樓興建統包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連結廣場上的百年榕樹,將老榕樹的樹影轉化成實體的浮雕步道,並於作品置入在地居民手印,記錄永恆的時光印記;「台電新北金瓜石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第一期子計畫A暨第二期民眾參與計畫II」以燈光創作、燈光藝術裝置及大型戶外展演計畫推動文化資產活化,讓民眾透過藝術創作的引領,更認識在地的與文化資產;「城南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案」透過田野調查、深度訪談、居民共創所蒐集到的紀錄、記憶與故事,運用紙雕技法刻劃成鐵雕創作,將臺北市的舊時景物勾勒為記憶光廊。

本屆報名參賽「藝術創作獎」的作品件數創歷屆紀錄,高達102件,競爭相當激烈。入圍作品的藝術創作者涵蓋國內、外,展現臺灣公共藝術政策邁入30年所累積的藝術能量,Inges Idee(英格斯.伊第藝術工作室)的作品《期待》以站在臺中火車站前的巨型孩童,身上的豐富色彩靈感取自於火車窗外飛逝的流動風景;撒部.噶照《交織》使用自然材質與海廢材料傳遞環境保護意念,在花蓮海岸邊編織著傳統與現代;李再鈐《天地人和》透過數學、幾何的美學排序,以純粹的幾何造形雕塑,為臺南美術館增添哲思美學;華特(Walter Eul)和海克・韋伯(Heike Weber)共同創作的作品《度境》以超過4,000顆藍色手工玻璃光球,蜿蜒漂浮於臺北南港展覽館的大廳挑高空間,展現人性及科技的二元流動;許宗傑《粼粼波光、翩翩白影》仿效白鷺鷥優雅漫步、低頭覓食的生動造型,再利用桃園的埤塘環境以水借景,藉由倒影讓作品自然融入在地景中;賴亭玟和馬君輔的《美好泉源》以歌頌生命的禮讚為延伸主軸,呈現水源源不斷流淌的情境。

公共藝術除了常設性作品外,近年也有越來越多臨時性策展計畫或藝術行動投入,以藝術推廣活動為主體,積極加強民眾的互動性與參與感。「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案」串聯電力、藝術與生活,計畫包含戶外展覽計畫、身體藝術、駐地工作站等,帶領民眾沉浸於多元藝術活動;「臺中市議會公共藝術設置案乙案–公共創意行動計畫」以青年藝術家作品典藏、媒體宣傳計畫及藝術走跳系列活動製造對話、交流的空間。

此外,為鼓勵民間單位重視美學力量,自發投入公共藝術,美化空間,第四屆起增加民間自辦獎項。本屆徵得14案民間自辦公共藝術計畫,設置點包含教會、金融中心、校園、街區、旅館、辦公室、百貨公司等公共空間。其中,入圍的《雲林斗南教會-時自彩繪玻璃》,即是教會集結在地社會力量,共同完成教堂主樓八角塔彩繪玻璃設計;也有如《馬太林部落馬賽克拼貼藝術牆》,透過藝術工作室與部落居民,讓色彩斑斕的藝術創作佇立於部落內;而回到都市,無論是南港老爺行旅舉辦的藝術創作特展、Google總部辦公室在科技追求外兼具的藝術創作,抑或是大稻埕街角的公共藝術節,都讓公共藝術現身於城市各角落。

文化部期望透過公共藝術獎,以具體行動鼓勵所有為公共藝術投入心血的藝術家、興辦機關及策劃團隊等,適逢公共藝術政策推動30年與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修法,期望透過公共藝術獎的辦理,更聚焦公共藝術發展歷程中遭遇議題,促進藝術家與各單位間經驗交流,持續發展國內公共藝術,並樹立嶄新里程碑。除彰顯公共藝術辦理成果,更重要的是讓公共藝術融入民眾生活,增進大眾對公共藝術的觀感與生活體驗,落實「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的真諦,達到文化藝術零距離。


第八屆公共藝術獎入圍名單PDF



2022年12月1日 星期四

【大矩聯合建築師事務所】DA-JU ARCHITECTS & ASSOCIATES

  

大矩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TWARCHINDEX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楊立華(202117屆)

 

TWARCHINDEX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楊逸詠(19973屆)

 

作品實績 

 近期作品




【寬和建築師事務所】Harmonious Architects & Planners





寬和建築師事務所成立於2010

主持建築師 劉崇聖

協同建築師 吳龍傑



見學館 housearch.net



欣建築








【Q-LAB】Q-LAB Architects

 

Q-LAB    http://www.qlabarchitects.com

 

Q-LAB十五週年展覽&論壇

Q-LAB開業於2007年11月,迄今適逢成立15週年,預計將於11月在臺北信義區Woolloomooloo(臺北市信義路4段385號5樓)舉辦為期一個月的作品展覽暨論壇,完整回顧Q-LAB的建築創造以及成長的蛻變發展。

本次展覽活動僅對外開放兩個時段,敬請把握報名。第一場:11/12(六)「OPEN HOUSE TAIPEI 2022」,有興趣的朋友還請密切關注「打開台北」的官方網站進行預約。第二場:11/13(日)「Q-LAB講座」,將由龔書章老師主持,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前往下列連結進行預約報名:https://forms.gle/AxC2FEoHKweyqsjT8

Q-LAB十五週年展覽相關活動及報名資訊都將陸續於官方網站公布,歡迎有興趣了解詳情的朋友們點選閱覽,http://www.qlabarchitects.com





亞洲建築新人戰〔台灣代表選拔賽〕

 

2022-11-30以設計打造未來城市空氣總部!2022亞洲建築新人戰總決賽台灣逢甲建築系嚴晨瑀奪下亞軍頭銜|MOT TIMES 明日誌


2022-11-232022亞洲建築新人戰國際大賽 建築專業學院嚴晨瑀同學獲銀獎肯定 | 逢甲大學


亞洲建築新人戰台灣代表選拔賽 | Facebook


2022-10-042022 第十一屆亞洲建築新人戰 台灣代表選拔賽決賽

(以下文部分取自於實行委員_方新樵_撰文,本單位調整公布)

本屆透過一位AUA 亞洲建築集體會長李暎一教授(日籍韓裔)及六位台灣決選評審林宛蓁、林佩蓉、吳書原、郭秉煒、王耀邦、賴伯威;經歷過上午九點到傍晚六點為止的長時間激烈評選過程中,選出台灣今年出賽亞洲總決賽賽事。

獲獎者
#首獎代表「東海大學建築系大二_許喬銘/作為*頓號*的建築」,並恭喜獲得高額獎金。
#AUA外卡代表(透過李映一教授特別給台灣一張名額)「逢甲大學建築系大三_嚴晨瑀/Air shelter 未來空氣庇護所」。
#優選|李彥杉、黃正揚、季曉樂、張睿紘
#入選|曾俊凱、余鎮麟丶吳紀東、陳妍如、黃棟田、姫柯宇、羅國君、解詠崴、黃仲遠、連心慈、黃睦媗、胡婕榆丶陳秉寬、陳立濤。

本次台灣將有兩位代表參加本屆亞洲15國的總決賽。感謝決選評審們一起努力到這麼晚~陸續台灣執行委員長王銘顯建築師將會為兩位選手在台中做特訓~期待今年台灣選手在十一月底時,能為台灣拿到美好的成績。

執行團隊
黃志弘|設計學院院長
涂 郁|財團法人九典建築人文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王銘顯|王銘顯建築事務所主持人/亞洲建築新人戰台灣實行委員會召集人
李美慧|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日本千葉大 建築工學博士
陳盈棻|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建築博士

亞洲建築新人戰台灣實行委員
王銘顯(召集人)|王銘顯建築事務所主持人
李芝瑜|銘傳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系系主任
方新樵|循環建築設計實驗所主持人
黃琬雯|元智大學藝術設計學系助理教授
李美慧|淡江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初選評委
長友大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系助理教授/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碩士
黃卓仁|丁尺建築師事務所_主持建築師/國立高雄大學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碩士
陳嘉芸|十匯聯合建築師事務所_主持建築師/英國倫敦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
蔡聖良|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_主持建築師/英國諾丁漢大學永續建築碩士
王進坤|台灣住宅建築獎 秘書長/上圓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經理/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碩士
黃光廷|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建築系助理教授/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建成環境學博士
彭竹慈|University of Queensland澳洲昆士蘭大學建築系/澳洲昆士蘭省註冊建築師/原石整合設計_主持建築師

決賽評委
李暎一|AUA亞洲建築集合體會長
賴伯威|成功大學助理教授/美國哈佛大學建築暨程式設計碩士
郭秉煒|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 _主持建築師
林宛蓁|studio HOU x LIN 侯林規劃設計,共同主持建築師 – 高雄, 台灣
林佩蓉|大林工作室主持建築師
吳書原|景觀建築師 / 英國AA建築學院景觀都市學碩士
王耀邦|格式設計展策總監、格式多媒負責人

執行小組
李語寧、陳秉寬、柯岱均 、邱晉韋、王桂蘭、鄭涵芸、劉冠德、楊子平、楊文豪。


東海大學建築系 Tunghai Architecture | Facebook

賀!賀!賀!
本系大二升大三升許喬銘同學
以作品「作為"頓號"的建築」
取得2022 第十一屆亞洲建築新人戰首獎與台灣代表權
將參與亞洲15國決賽
另二位同學則獲得優選~~
季曉樂同學:作品「Flip-flop城市生活劇場」
張睿紘同學:作品「城市文盲 - 福興環保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