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220 17:55:15) 文化部今(20)日舉辦第2屆社區營造獎頒獎典禮,由文化部長李遠頒發「社造貢獻獎」、「社造創新獎」、「青年行動獎」、「社造行政獎」及「評審團獎」等獎項。開場、中場分別由謝銘祐帶來《行》及農村武裝青年的《望水》,感謝長期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者,為地方帶來豐富多元的社造成果,每一個社區的故事,每一步的過程,都讓大家看見臺灣這塊土地的多元與韌性。期盼藉由獎項頒發,傳承社造經驗與價值,持續創新實踐,推動臺灣社會永續前行。
李遠致詞時表示,「1994年是一個新的社會開始的一年」,在此之前,臺灣是個由上而下,沒有真正民間存在的社會,直到1994年臺灣展開社區營造及教改,才真正開始一個由下而上、充滿討論的社會。李遠細數自己從社造開始之初就陸續參與社造活動,包含與吳念真一起主持「TAIWAN 368新故鄉動員令」,跑遍全國各地社區;18年前展開全臺手作千里步道的工作;直至擔任文化部長第一個拜會的行程就是宜蘭的社造點大二結社區,以及近期的雲林螺陽社區、花蓮牛犁社區等,「我親眼看到臺灣社會最有力量的就在社區營造」。
李遠提到,目前展開徵件的「百大文化基地」是他參與社造及拜會社區後最想做的事,希望讓社區營造連結近年再造歷史現場、地方文化館及藝文場館升級、補助獨立書店等計畫成果,從點到線,進而到面,讓基地中除了有產值,「更重要的是有文化」。百大文化基地除了將投注文化部的資源,也將結合行政院「六大區域產業及生活圈」規劃,並邀請各部會共同加入,期盼達成「部部都是文化部、日日都是文化日、人人都是文化人」願景。
第2屆社區營造獎共有11位(組)獲選者,將各獲得獎金20萬元、獎座及得獎證書。「社造貢獻獎」計有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雲林縣螺陽文教基金會、基隆市大壯觀願景發展協會理事長蔡秋霖共3組獲選,皆為長期投入人文、社福、生態及文化資產保存等社造工作,串聯整合地方社造資源,成效及貢獻顯著。
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執行秘書游雅帆表示,牛犁社區跟著社造發展30年,文化部就像是娘家,陪伴著社區在社會關係不斷地分解當中,找到社區工作的方法及生而為人的價值。過程中,各部會及民間資源的挹注,「讓社區可以一起互助共生,並與國家同行,成為國家一環的重要角色」。
雲林縣螺陽文教基金會常務董事何美慧說,雖然螺陽只有8個工作人員,但是螺陽是由一群地方民眾自發性一起努力支持而成長的。她經常勉勵所有夥伴,螺陽成立最重要的價值是發現社會的問題、解決問題,並且補充政府的不足,「我們要當一個解決問題的人」。
基隆市大壯觀願景發展協會理事長蔡秋霖則提到,大壯觀以有別於其他社區的集合式住宅形式獲獎,是所有人的努力,「讓一個社區從社區營造做到城市行銷」。他說,社區營造靠的是一群人願意一起學習、成長,並且一起前進,「我非常堅信社區營造一定要一群人一起合作,才能走得長遠」。
「社造創新獎」由高雄市旗山尊懷活水人文協會、彰化縣二水鄉源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賴昭旭榮獲,以跨世代的創新思維,帶動音樂或工藝等創作,讓傳統和現代潮流相互結合,為社區帶來源源不絕的活力;「青年行動獎」則由南投縣中寮鄉漳平溪文化藝術協會、大山北月有限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莊凱詠、七喜廚房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楊七喜獲獎,以熱忱、理念及專長積極協助社區活化,凝聚青年參與社區的認同感,為地方注入成長動能。
「社造行政獎」共有2組獲選,苗栗縣獅潭鄉公所透過審議民主的方式,鼓勵居民參加公共事務的決策討論,為地方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約聘人員莊鵬燁扮演社區支持者角色,並規劃跨局處社區輔導及青年參與等措施。
本屆評審委員特別頒發「評審團獎」予日本千葉大學榮譽教授宮崎清,他於臺灣推動社造初期,積極協助培育社造種子人才,30年來亦持續促進臺日交流,對臺灣社造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力與特殊貢獻。目前高齡逾80歲的他,仍然偕同夫人特地來臺受獎,並與社造夥伴們共同討論未來努力方向。
宮崎清致詞時說,他從學生時代就一直思考設計是什麼?最終發現「設計是從生活中學習」。他也從設計的思考開始,加上1993年他來到臺灣走遍許多社區,進而帶回與日本比對交流後,讓他理解社區營造也必須從生活中學習,「社造的原點就是生活,有社區才有生活」。宮崎清提到,今天看到許多小朋友一起參加頒獎典禮,讓他深深感受「臺灣社區營造有代代傳承的感覺」,他將會把在臺灣學習、實踐的經驗帶回日本。
本屆社區營造獎頒獎活動以「榮耀30,韌性世代」為核心,同步舉辦專題座談、議題市集及線上青村成果展。其中,議題市集劃分為「療癒世代」、「乘載地方記憶之河」、「用青春玩轉創意與挑戰」、「臺灣島、文化花、青村蝶」共4大展區,展示當代社造青年主要關心議題,並呈現跨越世代合作的多元文化內涵。包含「地方對談X療癒音樂派對」,邀請現場觀眾進行聲景創作,使用自己的人聲Vocal,搭配鼓聲成為美妙的旋律節奏;象徵多元族群的「村落蝴蝶」裝置藝術,民眾可以自由繪製翅膀,吊掛在蝴蝶花園中,就像一群努力在地方展翅高飛的蝴蝶,透過跨世代、跨族群的合作,突破既有的框架,攜手編織出屬於臺灣多元族群在土地共生共榮的故事。
第2屆社區營造獎系列活動今明兩日在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及臺北文創文化廣場舉行,歡迎大眾一同見證社區營造的豐碩成果,攜手開創下一個未來。相關得獎資料及活動訊息請見「文化部社區營造獎」網站(https://cea.moc.gov.tw/home/zh-tw)。

文化部長李遠參觀第2屆社區營造獎系列活動「議題市集」,逐一了解各具特色的攤位。
文化部第二屆社區營造獎名單揭曉 文化部長李遠:社造30 啟動百大文化基地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1028 15:18:28) 臺灣自1994年推動社區營造至今30年,為表彰社造工作人員、傳承社造經驗與價值,文化部特別辦理「社區營造獎」,今(28)日公佈第二屆得獎名單。文化部表示,本屆共有來自全國134件團隊或個人參賽,由文化部邀集專家學者組成9人評審委員會,經熱烈討論及初、決審多輪投票,最終確認4類獎項及「評審團獎」共11位(組)獲選,將獲得獎金20萬元、獎座及得獎證書。邁向社造下一個30年,文化部長李遠也宣布,將啟動文化基地計畫。
為迎接下一個社造30,文化部長李遠也特別邀集社造專家學者等進行座談,暢談社造經驗及文化基地計畫,接續也將持續進行社會溝通、意見收集。李遠說,社造30年,為臺灣各地造就最美的人文風情,邁向下一個30年,文化部提出「百大文化基地」構想,期盼整合及呈現政府與民間累積及共創30年的社造成果,包含社區營造、再造歷史現場、獨立書店、博物館、地方文化館、表演藝術、展覽場館等據點,成為提供全民共創、共享,具有經濟及觀光潛力的文化基地。

本屆「社造貢獻獎」共有3組獲選,包括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長期投入人文、社福及生態等社造工作,2015年起更成為花蓮縣社區輔導團,成功促進青年返鄉及陪伴其他社區投入社造;雲林縣螺陽文教基金會自1995年成立,結合居民致力西螺延平老街的修復及保存,推動西螺延平老街文化館及承辦平原社區大學;基隆市大壯觀願景發展協會理事長蔡秋霖,長期擔任基隆社造家族家族長,成為公私部門間的重要橋梁,並聯合多個社區、學校及團體辦理「基隆海洋老鷹嘉年華」,成為基隆都會型社造工作的靈魂人物。
「社造創新獎」共有2組獲選,包括高雄市旗山尊懷活水人文協會自2013年起,推動社造工作、文化資產保存及創新香蕉產業發展,跨世代帶動青年透過音樂創作,讓傳統農業和現代潮流相互結合;賴昭旭則在返鄉後,於2013年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讓故鄉的濁水溪、八堡圳路、黑泥田、籠仔篙等,被更深刻地認識,並藉由成立「金正勇不老樂團」,照顧、活絡社區的長輩,為社區帶來創新活力。
「青年行動獎」共3組獲選,大山北月有限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莊凱詠,在新竹橫山大山背深耕,活化廢棄的小學空間,辦理主題展覽與藝術季,成功建立產銷展售平臺,連結在地小農共同參與,解決農產失衡及偏鄉教育等問題;七喜廚房的楊七喜,自2016年起在臺中以續食廚房、環境永續循環經濟系統等創新概念,投入耕耘醜蔬果續食議題、庇護無家者,並創造工作機會,以創新的NGO經營模式,照顧社區底層弱勢;南投縣中寮鄉漳平溪文化藝術協會除投入地方弱勢學童課輔陪伴,並且進行工藝扶植、推動工藝品外銷,在地青年楊博惇於2021年返鄉擔任協會執行長,集結在地工藝師、青年及農民,建立生態、工藝為特色的新型態觀光,著重發展構樹樹皮工藝,並積極以社群平臺行銷中寮。
「社造行政獎」共有2組獲選,莊鵬燁自1990年代,政府初推動社造工作時,即於宜蘭縣政府文化局主責辦理社造業務,規劃跨局處社區輔導及青年參與等措施,多有創新積極作為;苗栗縣獅潭鄉公所持續於近6年期間召集、協調公私部門,串聯社區民眾、國中小學校,以社區的人文、老建築及特產等為題,透過審議民主的參與式預算,鼓勵居民參加公共事務的決策討論,為地方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
本屆評審委員特別頒發「評審團獎」予日本千葉大學榮譽教授宮崎清,宮崎清於臺灣推動社造初期,即扮演提供新視野及協助培育社造種子人才的角色,30年來未曾中斷,期間亦積極促進臺日交流,對臺灣社造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力與特殊貢獻。

文化部表示,第二屆「社區營造獎」頒獎典禮將於12月20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行,並搭配市集展示,典禮也同步於「臺灣社區通」臉書粉絲專頁進行直播,歡迎踴躍參與。相關得獎資料請見「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https://grants.moc.gov.tw/Web/index.jsp)、「臺灣社區通」網站(https://communitytaiwan.moc.gov.tw/)。
傳承與創新社造力 「文化部社區營造獎」即日起受理報名 | 中央社訊息平台
(中央社訊息服務20240717 10:49:49) 第二屆「文化部社區營造獎」即日起受理報名,表彰社造工作者、民間團體、縣市政府及公所等公私部門人員長期投入社造工作的努力,期盼傳承社造經驗與價值,引領社區或社群營造持續共同協力改造社會創新實踐。文化部表示,臺灣社區總體營造政策自1994年推動迄今已30年,由下而上的社造工作為臺灣民主及公民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扶植並堅壯許多在地社區組織,成為臺灣推動地方創生重要的利基。
為傳承社造的核心價值,鼓勵全民在過往累積的基礎上,整合跨域資源,以新思維改造社會,提出具創意的行動與實踐,整合推動地方社造資源,文化部於2022年訂頒「文化部社區營造獎獎勵要點」,規劃「社造貢獻獎」、「社造創新獎」、「青年行動獎」及「社造行政獎」四大獎項,每兩年辦理一次,鼓勵個人、立案團體、直轄市、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區)公所等全國各地社造工作者,得以自薦或推薦方式進行參選。
第二屆「文化部社區營造獎」自即日起至8月30日,受理報名參選。每類獎項預計徵選個人或團體共2名,每位得獎者(個人、團體)將獲頒獎金新臺幣20萬元、獎座及得獎證書,並將擇期舉辦頒獎典禮公開表揚獲獎人員。參選簡章公告於「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及「台灣社區通」網站,歡迎線上查詢。
文化部獎補助資訊網:https://gov.tw/8vj
台灣社區通:https://gov.tw/6Eb
訊息來源:文化部(廣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